有喙亚目—异脉下目〈缰翅下目〉(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异脉下目(学名:Heteroneura)又称缰翅下目,是昆虫纲鳞翅目中的一个自然群(或进化支),占所有蝴蝶和飞蛾的99%以上。异脉下目下属物种喜欢在夜间活动。


1.特征

特点为前、后翅形状和脉相不相似,后翅R1与Sc愈合,Rs不分支;翅面无微刺,翅缰─翅缰钩连锁或贴接连锁;雌性外生殖器双孔式,交配囊与阴道之间有导精管相连,中输卵管在交配囊背面,有副腺;上颚消失,喙发达。幼虫常具带趾钩的腹足。蛹为无颚被蛹,一般具发达臀棘。

2.种类

本下目种类占鳞翅目的99%,包括大多数蛾子和全部蝴蝶。不同学者分为17-29个总科,目前各总科的范围尚有争论。一般常见种类可分为谷蛾总科,巢蛾总科,麦蛾总科,木蠹蛾总科,卷蛾总科,透翅蛾总科,斑蛾总科,粪蛾总科,羽蛾总科,螟蛾总科,尺蛾总科,蚕蛾总科,天蛾总科,夜蛾总科,弄蝶总科,凤蝶总科等。

3.下属总科

微蛾总科(Nepticuloidea)

曲蛾总科(Incurvarioidea)

始蛾总科〈古发蛾总科〉(Palaephatoidea)

帝氏蛾总科〈冠潜蛾总科〉(Tischerioidea)

蕈蛾总科(Tineoidea)

细蛾总科(Gracillarioidea)

巢蛾总科(Yponomeutoidea)

麦蛾总科〈旋蛾总科〉(Gelechioidea)

多翼蛾总科(Alucitoidea)

羽蛾总科〈鸟羽蛾总科〉(Pterophoroidea)

貂蛾总科〈邻蛾总科〉(Epermenioidea)

蜂蛾总科〈伊蛾总科〉(Immoidea)

拟卷叶蛾总科(Choreutoidea)

短翅谷蛾总科(Galacticoidea)

卷叶蛾总科(Tortricoidea)

木蠹蛾总科(Cossoidea)

斑蛾总科(Zygaenoidea)

网蛾总科(Thyridoidea)

驼蛾总科〈鸵蛾总科〉(Hyblaeoidea)

锚纹蛾总科(Calliduloidea)

螟蛾总科(Pyraloidea)

米马隆蛾总科(Mimallonoidea)

钩蛾总科(Drepanoidea)

蚕蛾总科(Bombycoidea)

尺蛾总科(Geometroidea)

曲须蛾总科〈粪蛾总科〉(Copromorphoidea)

地中海蛾总科(Cimelioidae)

枯叶蛾总科(Lasiocampoidea)

夜蛾总科(Noctuoidea)

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

4.微蛾总科

微蛾总科(学名:Nepticuloidea),是昆虫纲鳞翅目中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微蛾科(Nepticulidae)

隆角蛾科〈茎潜蛾科〉(Opostegidae)

(2)微蛾科

微蛾科(学名:Nepticulidae),为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异脉次目微蛾总科的一个科。


①形态

鳞翅目中个体最小的一科,有些种类翅展仅3—4mm,翅脉退化,脉序特殊。雌蛾前翅有翅轭,后翅有1列假翅缰,雄蛾有1根真翅缰。成虫相当暗,黄褐色,有的具银带和彩虹光泽。幼虫多为潜叶性,无足或趾钩。

②生物学

一般生活在小树枝的树皮下,果实,伤口处。

③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约800种隶属11属2亚科。

(3)隆角蛾科〈茎潜蛾科〉

隆角蛾科(学名:Opostegidae)又名茎潜蛾科,属于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异脉次目微蛾总科的一个物种。

①形态特征

极小至普通小的蛾类。前翅长为1.8-8.3毫米。头部:单眼缺,触角为前翅长度的0.7-0.9倍,线形;喙短,0.75-1.5倍于下唇须。前翅,矛尖状,翅脉极端弱化,通常只有4主脉。

卵,圆筒状,长椭圆形,白色至黄色,约1.1毫米左右,包膜光滑,透明,主要产于寄主表皮上。幼虫白色,体形极细,约8-25毫米。蛹于微蛾科相似,翅,触角,前足达至尾端或稍微超过一点。通常在蛀道中能够发现,极少在树叶等处蛹化。

②生活习性

日出性或夜出性。幼虫蛀入树皮下的形成层、叶肉、叶柄或花柄内取食。

③分类分布

全世界约6属102种,世界性分布。

5.曲蛾总科

曲蛾总科(学名:Incurvarioidea),是昆虫纲鳞翅目中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日蛾科(Heliozelidae)

长角蛾科(Adelidae)

曲蛾科〈穿孔蛾科〉(Incurvariidae)

婴蛾科(Cecidosidae)

丝兰蛾科(Prodoxidae)

(2)日蛾科

日蛾科(学名:Heliozelidae),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异脉次目曲蛾总科。

①形态

很小的蛾子,前翅1.7-7.0mm,常暗而具银色的斑或横带。下颚须退化,触角很短。前翅宽于后翅,披针形,脉序很退化。

②生物学

日出性。幼虫大多潜叶,最后一龄筑一卵形的巢。

③分类及分布

已知12属100种以上,除了南极和新西兰外,全世界性分布。

(3)长角蛾科

长角蛾科(学名:Adelidae)是鳞翅目下的一个科。


①形态

本科的识别特征在于其特别长的触角。雄性常是前翅的3倍,雌性虽然较短,但也常比前翅稍长。前翅3.5-12毫米。该科可分为白天活动而具金属光泽的长角蛾Adela组(在东古北区最为常见)和黄昏活动,身体黄褐或浅黄色的蜡长角蛾Ceromita组(在南非和南美最为常见)。

②生物学

幼虫取食枯叶或低等植物,幼龄幼虫为害花或种子,长大后用两片叶子做成两面凸起的小室,在里面化蛹。

③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约300种,分布于南极和新西兰外的所有地域。我国常见的有大黄长角蛾Nemophora amurensis Alpheraky等。

④红长角蛾

红长角蛾(学名:Nemophora ahenea),长角蛾科长角蛾属的一个物种。

a.形态特征

展翅15mm,头部小,橙红色,翅角细长,近前节褐色,近端部白色,长度约体长的3-4倍,前胸背板灰褐色具银白色斑,翅面红褐色具金属光泽,近基部及中央有2条黑色横带,翅短,末端宽大。

b.生态习性

本属有10种,本种分布于低海拔山区,白天活动,常见于阴暗低矮的草丛栖息,习性隐密。

⑤大黄长角蛾

大黄长角蛾(学名:Nemophora amurensis),长角蛾科长角蛾属的一个物种。

a.形态特征

翅展24mm左右,雄蛾触角是翅长的四倍,雌蛾触角短,略长于前翅。前翅黄色,基半部有许多青灰色纵条,向外是一条很宽的黄色横带,横带两侧带有青灰色带光泽的横带,端部约三分之一有呈放射状向外排列的青灰色纵条。

b.分布地域

分布:东北、江西、重庆。

c.保护措施

本物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4)曲蛾科〈穿孔蛾科〉

曲蛾科(学名:Incurvariidae)又名穿孔蛾科,属于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异脉次目曲蛾总科的一个科。

①形态

前翅3.5-9毫米,触角长为前翅的0.4-0.8倍。成虫常呈暗黄褐色,少数有金属光泽。下唇须3节,喙短。翅脉稍退化。雄外生殖器的抱器瓣上有扁平的鳞片状刺。

②生物学

幼虫第一龄潜叶,然后筑巢取食。

③分类及分布

本科已知11属约100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古北界。

(5)丝兰蛾科

丝兰蛾科(学名:Prodoxidae),属于昆虫纲鳞翅目有喙亚目异脉次目曲蛾总科的一个科。

①形态

喙长。前翅通常无金属光泽。雌蛾第7腹板圆形,交配囊生有一对星状的囊突。

②生物学

该科根据幼虫习性分为实丝兰蛾亚科Lamproniinae和丝兰蛾亚科Prodoxinae。实丝兰蛾亚科的幼龄幼虫取食蔷薇科和虎耳草科的种子或果实,然后在土壤或植物基部越冬。第二年蛀入新芽取食。丝兰蛾亚科幼虫蛀入龙舌兰科的种子或茎。幼虫取食种子,成虫为植物传粉,两者形成互利关系。

③分类及分布

丝兰蛾科已知6属20多种。该科分布于全北区和南美洲。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