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三年前的拙作《身穿人民军制服的韩军特务部队白骨兵团,曾俘虏朝军中将司令官》一文中,因资料考证不全,将被白骨兵团指挥官蔡命新袭杀的人民军江原道游击队司令官吉元八与曾任汉城市委员长的京畿道游击队指挥官金应彬给搞混了,因此在这里先给读者们赔个不是,接下来就来正本清源,介绍下历史上金应彬这位鲜为人知的人民军游击队指挥官的真正结局。



1948年在苏联的金应彬

金应彬(김응빈),日文名金泽应彬,1914年出生于济州岛北济州郡旧左邑月井里,其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在种田的同时也会向水产贩子兜售海产品,所以家里在经济上还是比较宽裕的。不过由于是家中次子,加上小时候因为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1而患上难以正常行走的脚气病,所以金应彬的小学生活时断时续,直到16岁的时候才读完小学.。

在现收藏于俄罗斯档案馆、由金应彬写于1948年8月的《自传》中,他继续介绍道:1930年从北济州小学毕业后,他即前往离家较远的济州农业学校读书,这是岛上唯一一所三年制中学教育机构,想要考进去非常的不容易。在农业学校,金应彬开始从那些留日归来的进步人士口中听到发生在日本的诸多左翼运动的故事,还阅读了他们带回来的《资本主义机器》、《今日世界》、《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从此也开始参加左翼活动。

1931年3月7日,在济州农业学校的毕业典礼上,36名毕业生中的3人被现场告知吊销了毕业证书,这一行为引起了学生们和老师之间的激烈对抗。3月9日,抗议活动演变为骚乱,不嫌事大的金应彬也加入了骚乱学生的行列,并参与殴打了平日里经常欺负朝鲜学生的日本老师。骚乱过后,济州邑各处大街小巷上都贴出了反日宣传告示,日本警察部门对这一反常的现象非常重视,马上布置人手进行抓捕,包括金应彬在内的20名学生最终被捕。

不过,考虑到学生们身份特殊,为了不激化民间矛盾,日本驻朝鲜总督府最终决定将被捕学生们关押几天后逐批释放,而金应彬则是被最后释放的三名学生之一,说明在日本人眼里他也已是一名顽固不化之徒。被释放后,由于被学校开除了学籍,金应彬干脆在父亲的资助下前往日本大阪留学,并于1933年4月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大坂市商业学校三年级就读。1936年3月,金应彬高中毕业后,又考入日本知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法律学院,并在1939年3月顺利毕业。



济州岛农业学校

在大阪求学期间,金应彬也不忘研究社会主义思想、阅读社科类书籍,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样的左翼经典著作。在亲眼目睹了大阪工厂里的韩国打工仔在日本资本家的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后,金应彬更加确定,只有实行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打破现有旧制度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由于在大学读书期间经常不顾危险地发表左翼言论,使得金应彬成为日本警察的监视对象,还曾两次被捕受监禁。

大学毕业后,金应彬毫不犹豫地前往汉城,投身于左翼劳工运动中,他加入了朝共领导人金三龙组织的朝共秘密组织——京城共产主义小组,公开的身份则是汉城纺织工会的主席,负责为纺织工人们争取权益。不过由于行事过于激进,使得金应彬在1941年底又被日本警方逮捕入狱。坐过牢、又是金三龙的结拜小弟,而金三龙又是著名的朝共领袖朴宪永的拜把哥们,所以按照朝鲜人喜欢搞小团体抱团的传统,金应彬也自然进入了朴宪永的核心圈子,这自然也导致了他之后的悲剧性结局。

1945年8月15日半岛光复后,被关在狱里的金应彬及其他朝共重要干部纷纷被释放出狱。9月,金应彬在朝鲜全国工会筹备会议上被推荐为建国筹备委员会委员,在朝共内部会议上也被推举为汉城市支部委员长。此时的朝共内部,也正分裂成几派进行合作中的斗争,面对反对派分子针对好大哥朴宪永的攻击,脾气一向火爆的金应彬在会议上威胁道:“一旦轮到我们掌权,我马上就会下令杀死所有反对朴宪永同志的人!”

1948年,金应彬作为韩国代表参加了在黄海道海州市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由于三八线已经被封锁,韩国肯定是已经回不去了,朝鲜又一时没给安排什么重要的工作,金应彬便干脆申请前往苏联留学。也就是在苏联留学期间,金应彬写下了讲述自己前半生34年经历的小册子《自传》,不过与其他留苏干部不同的是,金应彬即使待在几万公里外的莫斯科,仍忠于自己的好大哥朴宪永、金三龙。



日本警方对金应泽的审讯记录

1950年6月底,人民军解放汉城后,还在苏联进修的金应彬也急忙回国,刚抵达汉城,就被告知他的好大哥金三龙在战争爆发前夕被李承晚政权逮捕并杀害了。金应彬强忍着悲痛,走上汉城党支部委员长的工作岗位,同时兼任专门培训南下特工的金刚政治学院院长,为战事激烈的前线尽可能的提供人员和物资上的保障。9月下旬,美韩军在仁川登陆后,金应彬预计汉城也即将失守,于是开始布置起人员撤退和游击战争准备工作。

1950年11月,按照上级命令,活动在汉城和京畿道的人民军各游击队被重组为敌后第一战区,并由金应彬担任中将司令官,但由其直辖的游击队员据估计只有700-1000名。由于京畿道地区交通便利,加之受到地形限制,使得第一战区游击队的活动很难对美韩军后方产生多少实质性威胁。金应彬和朴宪永的另一个铁哥们李承烨率游击队残部一起撤退到铁原郡,一直坚持到中朝联军反攻部队的到来。

1951年1月,中朝联军胜利收复汉城,重返的汉城的李承烨、金应彬也立即开足马力,在新刊印的报纸《解放日报》上对自己的游击活动进行了宣传,据该报1951年2月17日的报道称:“自去年12月17日……金应彬游击队控制了从江陵到洪川的广大地区,破坏了道路桥梁,瘫痪了敌人的补给线,并对运送军需品的敌军车辆进行突然袭击,扰乱了敌军后方,给敌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当时,派出的李承晚伪军第9师团28联队,被我英勇的金应彬游击队大胆英勇的突袭作战全部歼灭……”

“前来剿杀金应彬游击队但被镇压的敌第9师团28联队,在金应彬游击队的猛烈攻击下,向宁越方向逃窜时,只剩下一个大队的兵力,岌岌可危……现在,南江原道和庆尚北道的部分地区仍被英雄的金应彬游击队牢牢控制。从12月17日至1月13日一个月的战斗中,金应彬游击队共毙敌1546人,俘敌242人,缴获迫击炮4门、坦克炮2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6挺、各型步枪362支、汽车5辆等大批军事装备……”



李承烨

在出版于1951年2月28日(中朝联军撤出汉城前夕)的《解放日报》上,又把“毙敌1546人”的战绩统计重新强调了一遍。撤回朝鲜后,金应彬还通过劳动党出版社出版了小册子《金应彬游击区斗争实录》,来作为他控制下的金刚政治学院的教材。而对于李承烨、金应彬等人的回归,朝鲜方面起初也是报以热烈欢迎,但由于金应彬仍坚持追随好大哥朴宪永,所以他很快发现自己已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顶多只能去金刚政治学院给南方派的学员们讲讲课。

朝鲜战争结束后,在1953年8月5日举行的劳动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朝鲜领导人开始追究起战争失败的责任,朴宪永及其小弟们——这个团体现在一般称之为“南方派”——被认定负有主要责任,因此包括朴宪永、李承烨、金应彬在内的十多名重要领导人被开除出党,其中朴宪永、李承烨还被判处死刑。金应彬虽然不在死刑名单之列,但在判决生效后其名字也就不再出现在任何公开报道之中,总之其政治生命肯定是终结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