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钟山县传来大消息!4843万元国债砸向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4年4月开工,11月底主体工程就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效率真够高!
项目建成“一平两通三提升”格局。“一平”就是田块平整,小块并大块。以前碎片化耕地,机械难进去,人工成本高。
现在连片田地超2万亩,机械化作业顺畅多了。“两通”是通水通路,100%覆盖。新建修复堰坝11座、泵站1座,渠道防渗60多公里。
修了2.59公里机耕路,运输不再难。通水让2万亩农田新增灌溉,旱涝保收有盼头。
通路解决“最后一公里”,农产品出村更快了。
“三提升”更实在:地力、产量、效益都要涨。项目区土壤改良近1.
9万亩,土地更肥沃。智慧农业系统上阵,种田变得更聪明。
自动气象站、智慧灌溉,数据盯着农田。紫外线诱捕杀虫灯,减少农药用得多。据统计,劳动力用工减少30%以上。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节水又省钱。
肥料利用率提15%,农药用量减20%。作物效益或单产提高10%以上,收入能增加。项目惠及1.
11万户,3.81万群众直接受益。年新增稻谷、蔬菜经济效益950万元。
这样的好事,咋落地的?
钟山县建机制、优模式、重创新,下了硬功夫。数字农田智能管理系统,让农田会“说话”。
每块地有数字编码,种植信息屏幕上看。
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一张图管起来。可这么大的工程,有没有难处?比如资金投入大,短期回报能不能跟上?
农民习惯能不能适应新变化?
智慧设备后续维护,有没有保障?
这些问题,得一步步解。但高标准农田是长远计,关系粮食安全。
中央文件明确,到2035年要把永久基本农田全建成高标准。
累计改造提升4.
55亿亩,新增节水灌溉1.
3亿亩。
这意味着全国很多地方,都要走“一平两通三提升”路。钟山县的实践,给大家探了路。智慧农业带来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
可各地情况不同,咋因地制宜?比如缺水地区,通水工程咋建更高效?山区地块零散,平整难度大咋办?
这些都需要更多探索。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收入能不能涨。钟山县的例子显示,效益提升有盼头。
但其他地方能不能复制?
得看政策落地实不实,服务跟不跟得上。农田是农民的命根子,改得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
项目好不好,关键看长期效果。
别让工程成摆设,别让投入打了水漂。要让田块平整后,机械真能用起来。
通水通路后,灌溉运输真方便。地力产量效益提升,得是实实在在的。
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一起使劲。
政府把好方向,企业带好技术,农民积极参与。只有三方拧成一股绳,才能让农田变“金田”。
您那儿的农田有没有变样?
高标准农田建设,您觉得哪项最关键?
是平整土地,还是通水通路?或者提升地力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您的想法。
农业发展离不开天气帮忙,关注天气号,及时掌握气候变化。
各地情况不同,项目实施细节以当地政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