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国饭,砸中国碗”的恶劣行径,是对14亿中国人民情感的公然践踏,是对中国市场包容与善意的背信弃义。从张哲瀚参拜靖国神社,到李凯馨“辱华录音”风波,此类事件频繁发生,一次次刺痛国人神经,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对外籍演员的声讨不应仅停留在舆论谴责,更需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严苛管理机制,筑牢文化安全防线。
回顾李凯馨事件,其在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流量红利与商业代言时,却被曝发表侮辱性言论,即便事后百般辩解,过往“农历新年”等争议行为与苍白回应,仍难以消除公众质疑。此类现象绝非个例,部分外籍演员将中国市场视为“提款机”,既不愿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更缺乏对中国价值观的敬畏,在利益诱惑下频频触碰底线。这不仅是对中国观众的不尊重,更是对中国文化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挑战。
当前对外籍演员的管理,仍存在审核宽松、处罚滞后等问题。部分制作方为追求话题度与国际“噱头”,盲目启用外籍演员,甚至让其在主旋律影视剧中担纲重要角色,却未对其价值观与文化立场进行严格审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让作品面临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危机,更可能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潜在风险。主旋律影视剧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使命,由缺乏文化认同的外籍演员参演,极易导致价值观传递失真,引发公众情感抵触。
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制度层面“对症下药”。一方面,应建立严格的外籍演员准入机制,将政治立场、文化认同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对存在历史争议、价值观偏差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明确限制其在影视剧中的角色定位,将外籍演员主要限定于非核心配角,严禁其担任主旋律作品的关键角色,避免因文化隔阂造成价值误读。同时,对违规艺人实施全行业封禁,提高其失德成本,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震慑效应。
中国市场的开放包容,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我们欢迎真正热爱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价值观的外籍演员,共同推动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但对于“吃中国饭砸中国碗”的投机者,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抵制。唯有如此,才能守护中国文艺事业的纯净底色,让文化阵地始终闪耀民族精神的光辉,让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真正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