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三问“掺假黄金”再次把这一事件的焦点与争议点乃至核心矛盾的问题摆上了桌面。
一问:这金条怎么来的?
对于熔炼后出现的黑色杂质,银行称其为“外部附着物”,但未明确解释附着物的具体来源,这引发公众对检测流程透明度的质疑。为此新京报直接发问:黄金产品到底从何而来?
之前银行并没有就此说明,为此记者调查称:银行是直接向黄金公司要成品,质检也以抽查为主,因此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由此其指出可能产生问题的几种情况,包括供应链,物流及回购等,称不排除存在金条掉包可能。
对于这些可能被掉包的问题,看银行能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
二问:黄金为什么发黑?
显然,对于之前银行所称“杂质应为金条售出后的外部附着物”一事,新京报指出,这份声明对于“外部附着物”并未进行解释。
因而新京报指出,是否存在不良商家使用特定手段,让黄金“看起来”不纯、克扣分量的行为。
也就是说,金条为什么发黑以及怎么发黑的?这些问题其实是需要弄清的。
三问:买到假黄金如何维权?
新京报指出可要求银行提供生产商检测报告,遭遇掺假后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并主张:若银行拒绝提供生产商资质 检测报告,可以向属地金融监管局投诉并申请调解。
这实质上也在质问银行的回购条款不合理,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违背法律公平原则。
新京报的这三个后发问题其实是事件的核心疑问点,不知道涉事银行能否给出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答案。
有数据显示,目前黄金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非标黄金掺假率高达20%-30%,此外,中国每年仅有10%的黄金消费经过正规检测,行业标准滞后于造假技术。
在这一共性问题下,银行业可能也会遭遇信任危机。有消息显示,事件之后,实物贵金属的销量周跌比较大,消费者转向上海黄金交易所直供渠道,甚至出现客户自带光谱仪验金的极端案例。
这些对于其他采用“代工模式”的银行可能具有同样风险。
而实际上,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黄金追溯系统,根本无法实现从开采到销售的全链条监控。
所以,综合看银行风控可能更多地流于形式,抽检机制也形同虚设,它们往往因过度依赖外包企业资质而忽视动态质量监控。
所以实质来看,“金条掺假”事件不仅是单一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许更是贵金属产业链监管不够以及银行风控缺位的缩影。若不能从技术 制度 法律层面做系统性改革,类似事件恐将持续侵蚀行业信誉。
公众监督与媒体追问虽然会倒逼部分真相浮出水面,但行业自律与监管升级才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根本性因素。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