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01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马铃薯化学与技术(第二版)

作者:[新西兰]贾斯普里特·辛格(Jaspreet Singh),[新西兰]洛夫迪普·考尔(Lovedeep Kaur)主编;胡宏海,曾凡逵主译

书号:ISBN 978-7-5184-2707-9

定价:280.00元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印装:彩印、精装(圆脊)

02

本书亮点

(1)本书为马铃薯领域全面、权威且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可提供马铃薯化学基础与前沿技术的相关知识。

(2)系统阐述了马铃薯化学与技术相关知识,分别从多角度进行严谨解读,逻辑清晰、理论性强。

(3)弥补了我国在马铃薯化学与技术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是从业人员必备工具书,可为从事食品化学、农学、遗传学、园艺学、营养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参考。

(4)译校团队专业,相关专业知识可靠。

03

内容简介

《马铃薯化学与技术》是马铃薯化学与技术领域中全面、权威的图书。内容包括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读者有机会学习并研究全世界马铃薯化学与技术进展,同时对我国马铃薯研究、生产和加工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对该领域新成果和新进展进行了增补,内容更为全面、结构更为清晰合理。新增的内容包括马铃薯风味,马铃薯蛋白质,彩色马铃薯,马铃薯产品中的丙烯酰胺,马铃薯微观结构、淀粉消化和血糖指数,有机种植和传统种植马铃薯的成分差异,炸薯条的吸油机制,马铃薯蛋白质组学,马铃薯及其产品质量评估的先进分析技术,马铃薯及其副产品的新食品和非食品用途,马铃薯与人类健康,马铃薯淀粉改性的新方法,马铃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转基因马铃薯品种的脂质成分。本书偏重于系统阐述马铃薯化学与技术知识,多角度对其进行详细严谨的解读,阐述透彻,实用性强。

04

作者简介

主译:胡宏海,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主食产品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曾凡逵,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05

目录

0 绪论(马铃薯的化学、加工和营养特性)

参考文献

1 马铃薯的起源和生产

1. 1 引言

1. 2 起源、驯化和多样性

1. 3 原产地中心马铃薯生产

1. 4 原产地外的传播和全球生产趋势

1. 5 原产地中心的保护

1. 6 原产地中心马铃薯的用途

1. 7 可持续保护和利用趋势

参考文献

2 马铃薯细胞壁多糖

2. 1 引言

2. 2 马铃薯细胞壁的分离

2. 3 细胞壁多糖

2. 4 加热对马铃薯细胞壁多糖的影响

2. 5 马铃薯块茎细胞壁中果胶的分布和功能

参考文献

3 马铃薯淀粉结构

3. 1 引言

3. 2 马铃薯淀粉的多糖组成

3. 3 马铃薯中的淀粉颗粒

3. 4 磷酸化马铃薯淀粉

3. 5 马铃薯淀粉的合成

3. 6 结论

参考文献

4 马铃薯蛋白质——功能性食品成分

4. 1 引言

4. 2 马铃薯蛋白质

4. 3 结论

参考文献

5 马铃薯脂质

5. 1 引言

5. 2 马铃薯脂质

5. 3 转基因马铃薯品种的脂质

参考文献

6 马铃薯中的维生素、植物营养素和矿物质元素

6. 1 引言

6. 2 马铃薯营养价值及其争论

6. 3 马铃薯基本营养成分

6. 4 马铃薯中的维生素

6. 5 糖苷生物碱

6. 6 马铃薯中的矿物质

6. 7 马铃薯中的苯丙素类

6. 8 马铃薯的发育对块茎植物营养素的影响

6. 9 类胡萝卜素

6. 10 烹调对马铃薯植物营养素含量的影响

6. 11 马铃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的作用

6. 12 结论

参考文献

7 马铃薯中的糖苷生物碱和打碗花精生物碱

7. 1 引言

7. 2 糖苷生物碱

7. 3 打碗花精生物碱

7.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 马铃薯淀粉及其改性

8. 1 引言

8. 2 马铃薯淀粉与谷类淀粉

8. 3 马铃薯淀粉的改性

8. 4 营养和毒理学方面

8. 5 结论

参考文献

9 彩色马铃薯

9. 1 引言

9. 2 红色和紫色果肉的马铃薯

9. 3 马铃薯抗氧化成分

9. 4 彩色马铃薯的抗氧化性

9. 5 影响彩色马铃薯植物化学物质、抗氧化性和抗营养因子水平的因素

9. 6 彩色马铃薯的健康益处、营养和用途

9.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 马铃薯的采后贮藏

10. 1 引言

10. 2 块茎成熟度

10. 3 影响采后贮藏的条件

10. 4 影响采后贮藏的采收与处理条件

10. 5 病虫害

10. 6 块茎贮藏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10. 7 贮藏准备和贮藏条件

10. 8 贮藏过程

10. 9 贮存环境管理

10. 10马铃薯采后贮藏对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1 有机马铃薯

11. 1 引言

11. 2 宏量元素(氮、磷、钾、镁、硫、钙)

11. 3 酚类化合物

11. 4 类胡萝卜素

11. 5 糖苷生物碱

11. 6 抗坏血酸

11. 7 结论

参考文献

12 马铃薯风味

12. 1 引言

12. 2 香味和风味

12. 3 识别风味化合物

12. 4 味道

12. 5 质地

12. 6 生长和贮藏环境对风味的影响

12. 7 将感官评分与分子、代谢组学结合起来

12. 8 结论

参考文献

13 马铃薯的微观结构、淀粉消化和血糖指数

13. 1 引言

13. 2 马铃薯的淀粉消化和血糖指数

13. 3 马铃薯的微观结构和淀粉消化

13. 4 食物基质的淀粉消化和流变学

13. 5 配方食品和淀粉消化

13.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4 马铃薯的热处理

14. 1 引言

14. 2 产品与产品质量

14. 3 加工和质量

14. 4 软化动力学

14. 5 质量优化

14. 6 新的或新兴的方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15 油炸和脱水马铃薯制品

15. 1 引言

15. 2 化学成分在马铃薯加工中的影响

15. 3 马铃薯加工中显微结构的重要性

15. 4 马铃薯加工:重要的衍生产品

15. 5 结论

参考文献

16 生、熟马铃薯的质构特性

16. 1 引言

16. 2 蒸煮特性和感官特征

16. 3 质构特性

16. 4 流变和热特性

16. 5 结论

参考文献

17 炸薯条吸油的机制

17. 1 前言

17. 2 冷却过程中冷却和吸油的物理性质

17. 3 油脂吸收缺点的类型学

17. 4 油脂吸收的多量程模型

17. 5 不同于广泛接受的油脂吸收机制

17.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8 马铃薯加工产品中的丙烯酰胺

18. 1 引言

18. 2 影响油炸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因素和可能的缓解策略

18. 3 从实验室测试到工业规模的添加剂或加工助剂

18. 4 风险管理的评估

18. 5 结论

参考文献

19 评估马铃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先进分析技术

19. 1 引言

19. 2 分析技术

19. 3 质量评估

19. 4 先进的技术

19. 5 结论

参考文献

20 马铃薯在生物医学/制药和发酵中的应用

20. 1 引言

20. 2 生物医学应用

20. 3 药物应用

20. 4 发酵应用

20. 5 其他应用

参考文献

21 马铃薯的新应用

21. 1 引言

21. 2 生物降解包装

21. 3 纤维增强的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及其他领域的构建部件

21. 4 可食性薄膜

21. 5 纺织和造纸

21. 6 淀粉球晶和纳米晶体

21. 7 马铃薯废料利用及其他用途

参考文献

22 马铃薯蛋白质组学——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新方法

22. 1 引言

22. 2 蛋白质组学技术综述

22. 3 蛋白质组学在食品营养与加工中的应用

22. 4 马铃薯蛋白质组学与品质改良

22. 5 发挥马铃薯的优势——蛋白质组学在产品质量中的应用前景

22. 6 结论

22. 7 致谢

参考文献

23 马铃薯与人类健康

23. 1 引言

23. 2 营养贡献

23. 3 饮食指南

23. 4 肥胖

23. 5 糖尿病

23. 6 免疫功能和炎症

23. 7 心血管疾病

23. 8 癌症

23. 9 肠胃健康

23. 10 慢性肾病

23. 11 消费者利益

23. 12 结论

参考文献

06

版式样章







07

好书鉴读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08

联系方式

贾磊(分社长、副编审)

134 8868 0401(同微信)


为深入探讨未来食品在大食物观框架下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促进产学研用各界的交流合作,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动物替代蛋白)及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主办,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食品与酿酒工程学院、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即将于2025年5月24-25日在中国 四川 成都召开。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会议招商招展

联系人:杨红;电话:010-83152138;手机:13522179918(微信同号)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食品产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并着重关注食品科学、营养安全保障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将与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共同举办“第十二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本届年会将于2025年8月9-10日在中国 湖南 长沙召开。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会议招商招展

联系人:杨红;电话:010-83152138;手机:13522179918(微信同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