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为此,克里姆林宫早早发出邀请,邀请包括多国领导人出席纪念活动。

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一员,印度总理莫迪也在受邀之列。

然而,就在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印度方面突然宣布:莫迪不会前往莫斯科参加活动。

这一“临阵爽约”不仅让俄罗斯颇为尴尬,也引发外界诸多猜测。

更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印度的变卦,俄罗斯并未表现出丝毫不悦,反而在日益紧张的印巴冲突中,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印度一边。

这让不少人困惑不已:为何莫迪已经“不给面子”,俄罗斯却依旧“力挺”印度?

在南亚局势剑拔弩张的背景下,俄罗斯为何拒绝中立?

剑拔弩张的印巴局势

2025年春天,南亚再次陷入动荡的阴影。

4月22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一起针对游客的严重枪击事件震惊全国。

袭击造成至少26人死亡,多人受伤,现场一片血腥。

印度方面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指责是巴方支持的“跨境恐怖组织”策划了这场屠杀,并称这已不是第一次遭遇类似挑衅。

但伊斯兰堡方面坚决否认指控,称印度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就仓促下结论,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可能是有意借机制造事端。

巴方强调,恐怖主义是整个地区的公敌,自己不可能去纵容这样的行为,印度的指责不仅失实,更是在恶意挑动两国之间的紧张情绪。


随着指责和反指责不断升级,边境局势迅速恶化。

两周之内,印巴边境数次发生交火。

局势的发展在5月7日彻底失控。

当天凌晨,印度军方突然宣布对巴控克什米尔以及巴境内多个“恐怖分子营地”发动代号为“朱砂痣”的军事行动。

导弹呼啸而至,炸响在五个目标地区,其中包括三处巴控克什米尔小镇和两处旁遮普省的居民点。

根据巴方通报,袭击共造成至少三名平民死亡,其中一名是年仅八岁的儿童,另有几十人受伤,部分地区电力中断、通讯瘫痪,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巴方对此作出严厉谴责,称印度的行动是一种“蓄意升级冲突”的行为,不排除全面战争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并不是印巴之间第一次爆发如此激烈的冲突。

从1947年英属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始,两国之间的恩怨就未曾间断,而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冲突的核心。

由于当年边界划分混乱,加上宗教与民族认同的巨大差异,克什米尔成为两国之间最敏感、最危险的引爆点。

从1947年到1999年,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爆发过三次大规模战争,多次小规模冲突,几乎每一次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外交破裂。

尽管期间也曾有和平谈判、停火协议,甚至有过短暂的“边境安宁”,但这些努力往往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新的流血事件所打破。


根本问题在于,两国对克什米尔的归属存在完全对立的立场。

印度坚持克什米尔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则主张,作为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克什米尔理应归属巴方,或者至少应由当地居民自行决定未来归属。

然而,在民族主义、历史仇恨与现实政治交织的背景下,这样的争议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领土问题。

更为危险的是,印巴如今都是拥核国家,这让任何一次军事摩擦都带有极高的升级风险。

一旦全面战争爆发,其破坏力不仅限于克什米尔,甚至可能波及整个南亚,乃至牵动全球的战略格局。

俄罗斯的选择

因此,对于南亚局势以及印巴两国最近的对外交往,许多人都给予了关注的目光。

有人发现,这两天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发生的两件事,尤其值得品味。

今年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此俄罗斯整个国家都投入到了这场极具历史意义的盛典中。

为了让这一重要时刻具备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普京亲自出面,邀请了约20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莫斯科参加阅兵式。


其中,许多国家很快作出积极回应,甚至不惜顶着压力、克服困难也要亲赴现场。

像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就在欧盟公开施压的情况下坚持前往,他直言:“即使天塌下来,我也不会改变决定。”

然而,并非所有受邀国家都给予俄罗斯同样的回应。印度的态度就显得非常微妙。

总理莫迪早在四月份就收到了俄方邀请,但最终还是在纪念日前夕宣布因“国内事务繁忙”无法前往。

更让人意外的是,原计划由国防部长辛格代表出席的安排也被取消,改由级别较低的国防部国务部长代为赴会。

这一安排有些不符合国际礼仪,外界普遍解读为印度在某种程度上“不给俄罗斯面子”。

面对印度的临时“放鸽子”,许多人原以为普京会有所不满,甚至在外交上做出强硬回应。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就在印巴关系紧张、南亚局势不断升级的敏感时刻,莫迪致电普京,向俄罗斯表达了对胜利日的祝贺。

而普京不仅欣然接受,还顺势表达了访问印度的意愿。

更重要的是,普京在这次通话中,特别强调了俄印关系的定位——“特别优先合作”。

这几个字听上去简单,但含义极深。

在俄方外交语境中,这意味着对某一国家的战略关系被放在优先级极高的位置,是极少数“被单列”的伙伴。

不仅如此,俄罗斯还迅速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这一“特别合作”的含金量。

在南亚局势持续紧绷的背景下,俄罗斯军方火速向印度交付了一批“针-S”型便携式防空导弹。


这类武器专门用来打击低空飞行目标,如无人机和直升机,正是印巴冲突背景下所急需的装备。

这无疑是一种明确的支持信号,也是对印度在敏感时期的“定心丸”。

事实上,对于这次印巴冲突,国际上的声音普遍都是希望双方能够保持克制,和平解决分歧。

就连一向支持印度挑起地区局势的美国,也不希望看到此次印巴冲突的升级。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非要支持印度呢?

俄罗斯的打算

表面上看,俄罗斯似乎有点“上赶着”倒贴印度,但实际上,这正是其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安排。

从历史维度来看,俄印关系早已有着牢固的基础。

自苏联时期起,印度就是莫斯科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武器出口、能源合作、国际事务等多个层面保持长期友好。

冷战结束后,即便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印度依旧是俄罗斯对外战略中少有的“老朋友”。

对普京而言,这种长期积累的政治信任,远比短期的外交礼节更重要。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深知,在当前西方围堵不断加剧、乌克兰战事仍在胶着的背景下,它的战略空间正在被压缩。

西欧市场在能源与政治上基本“脱钩”,俄罗斯不得不加速“向东转”。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战略价值就凸显了出来。

它虽然与美国走得更近,但又没有彻底倒向西方,在俄乌问题上始终保持相对克制。这种“不站队”的灵活外交,反倒让俄罗斯觉得有空间可用。

对莫斯科而言,印度是一枚重要的杠杆棋子。

只要它不明确站在美国那一边,甚至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俄罗斯就能在国际博弈中多一分筹码。

哪怕只是拉住印度不参与对俄制裁,或在关键节点保持沉默,都是一种胜利。

更现实的一点是,印度对俄罗斯的能源和军工产业依赖还远未结束。

西方虽然不断向印度推销武器和技术,但真正能成规模、低成本、长期合作的供应链,依然掌握在俄罗斯手中。


而在能源方面,自从西方制裁以来,印度以折扣价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已经成为支撑俄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背景是,美国正在亚太加速部署力量,从日韩到菲律宾,再到澳大利亚,不断推进所谓“印太战略”,试图构建一个封锁中俄的地缘格局。

在这样的态势下,如果俄罗斯再失去印度这个南亚支点,不仅意味着市场和资源的损失,更会导致地缘空间的严重塌陷。

而印度恰恰处在中东、南亚和东亚的交汇点,是一个既有体量、又有区位优势的大国。

普京的打算很清楚,与其把印度推得更远,不如主动出击,在关键时刻拉一把印度,也拉一把两国关系往更亲密的方向靠近。


这一切,既是外交技术的体现,也反映出俄罗斯在逆境中的务实与冷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