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桀骜不驯,毛主席说他“好犯上”,他性格倔强,邓主席说他“不好惹”,叶剑英元帅说他“浑身带刺”,他是谁?他就是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组建人民海军,担任国防部长,研究“两弹一星”,而且他还是著名的军旅诗人、摄影家、书法家。很多人提起张爱萍将军,都说他有个性有性格本事,但说得更多的还是他那火爆的脾气。那么,这位被誉为“神剑将军”的开国上将有哪些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呢?且允小编慢慢道来。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川甘边界的俄界召开会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纵队下辖若干大队。二纵队所属的第十三大队大队长、政委分别是陈庚、张爱萍。
后来十三大队划归林彪的一纵队管辖,有一天,一纵队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十三大队提前5分钟到达了会场,然而会议主持人在大会上却借口批评十三大队迟到,训斥他们不要把三军团拖拖拉拉的作风带到一军团来,站在前排的张爱萍和陈庚都极为惊讶和委屈。
会后,张爱萍找到这位主持会议的纵队领导说:“我们比通知时间早5分钟到达,怎么能说我们迟到呢?”
对方说:“你们比其他部队到得晚。”
张爱萍听后炮筒子脾气就上来了:“是以正式通知时间为准,还是以其他部队到达时间为准呢?我们有什么问题,你就批评什么问题,不要无中生有,借题发挥,护己排外不是组织作风。”说罢,拂袖而去。
1936年2月,张爱萍一直引以为傲的骑兵团惨遭敌人伏击,这一次惨败是张爱萍的轻敌所致。
在撤职反省的平日里,心高气傲的张爱萍一时心气难平。
凯丰有意挤兑他,张爱萍愤怒回怼:“胜败乃兵家常事!”
凯丰便激他:“打了败仗还嘴硬,等着军法处置吧!”
张爱萍怒道:“要杀头,老子脖子在这里等着!”
几天后,毛主席亲自找反省中的张爱萍谈话,看他不服气的模样,笑着问道:“怎么,你还不服气?”
张爱萍梗着脖子回答:“没有,我接受处罚!”
毛主席说:“接受处罚?你不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嘛。”
张爱萍见状不好意思地低头讪笑。
1955年1月,张爱萍作为解放一江山岛的前指指挥员,就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他带着前指参谋去前线指挥所的路上,华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转来了总参的紧急通知:作战行动立即停止。
张爱萍抓起电话就打给了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一句客套话也没有讲,他急切地陈述必须开战的三条理由。
陈赓向粟裕汇报后,粟裕说:“你报彭老总吧。”
由于这个决定是粟裕作出的,主要考虑是行动有可能受到附近换防敌军援助。
彭老总接到陈赓的报告后,立即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明示:“授权你来下这个决心!”
彭老总当即表态:“我相信前线指挥员的判断,就按爱萍的意见办,战斗照原计划开打。”
结果证明,张爱萍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一江山岛登陆战的捷报传到北京后,毛主席高兴地说:“打得很好!”
1956年,张爱萍受命领导国防科委,从此他与“两弹一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第一颗原子弹到“尖兵”式卫星,再到洲际导弹,无一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
他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中国首次原子弹塔爆、第一代地地导弹、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1980年5月,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他把核弹称之为“打狗棒”,说有了“打狗棒”就有了还手之力。
1959年8月,庐山会议罢了彭老总的官。就在大家批判彭老总时,张爱萍仅从彭老总脾气不好、习惯骂人等小节上敷衍一下,体现了他不诬陷忠良,不冤枉好人的人格和风骨。
会议结束后,大家纷纷坐飞机离开庐山。一开始张爱萍计划乘坐总参的那架飞机走。
有人对张爱萍将军说:“彭总坐的飞机还空着,没人跟他一起走。”
张爱萍一挥手说:“走,我们跟彭老总一起走。”
这一关键时刻,张爱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了彭老总。
后来,张爱萍在一篇怀念彭德怀同志的文章中写道:“彭总的一生,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坚持真理,敢于直言,襟怀坦荡,疾恶如仇,上不畏权,下不凌弱,不为功利所驱,不为仕名所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为了真理和正义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的人。”
作为新中国第六任国防部长,张爱萍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军与美军进行军事交往的第一人。
1984年6月,张爱萍应邀率中国军事代表团对美国进行访问。
到美的第二天,两军高级将领举行会谈,谈判的主旋律是和谐的,但不免夹杂着浓浓的火药味。
期间,一位美国将军质问张爱萍将军:“50年代初,你们为什么出兵朝鲜?”
张爱萍回敬道:“那你们为什么跨过太平洋出兵朝鲜呢?”
对方傲慢地说:“我们是联合国的部队。”
张爱萍反驳道:“联合国的部队是谁组织的?炮弹落到我们家门口了,还想让我们坐以待毙吗?你们出兵是干涉别国内政,我们出兵是保家卫国。”
一来二去,直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随后,张爱萍又针对美方在台湾问题、核试验问题上的挑衅性行为进行了有理有节有力地回击。
会谈小憩期间,还有一小插曲,几个美国老兵突然间走了过来,见到张爱萍大声地喊道:“救命恩人,您还记得我吗?”
张爱萍将军定睛一看,立马认出是41年前,来中国帮助抗战遇险获救的5位飞行员。他们遇险时正是张爱萍的新四军三师营救的,后来才得以安全回国。
如今时隔数十年见到救命恩人,他们自然是激动不已。在温伯格专门为此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张爱萍把这些飞行员在新四军驻地留下的照片送给了他们。5位飞行员高兴极了,连声道谢。
回国后不久,一封举报信随即递到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案前,内容是举报国防部长张爱萍在访美期间与敌对势力搞同盟。
张爱萍得知后即刻给邓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请求撤掉他的国防部长职务。
原来,在会谈开始前,美军方提出无理要求:五角大楼内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作战指挥室不允许非军事人员进入。
驻美大使馆的随行人员听到这个要求后义愤填膺,觉得这是明摆着的歧视性政策,建议会谈取消。
张爱萍考虑要突破技术封锁,疏通中美两军的关系,争取军事技术合作才是此行的重中之重。于是决定遵从美方提出的条件。
访问的成果,是中美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了两军有关合作的协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军签署的第一个合作协议。
张爱萍将军在这次访问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成为广泛传颂的一段佳话。
话说回来,接到张爱萍的信件后,邓小平喊来张爱萍谈话。
张爱萍将军余气未消,当着邓小平的面大声说道:“违反了中央规定的国防部长是该撤职嘛。”
张爱萍将军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后正式退休,虽然退休了,但他还是被选为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张爱萍得悉后苦笑着说:“休息就休息了,还问个什么?”
退休后的张爱萍将军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他的业余爱好,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尤善行草,行云流水,从容超脱,自然飘逸,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气质。此外,他的摄影作品构图精巧,飘逸优雅,他的诗词作品韵味浓厚,气度非凡。
2003年7月5日,开国上将张爱萍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