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路透社)—— 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周日数据显示,4 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4.8%,连续第三个月回升,政府补贴的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缓解了美国关税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
4 月乘用车销量达 178 万辆,2025 年前四个月累销 697 万辆,同比增长 8.2%。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销量同比增长 33.9%,占当月总销量的 50.8%。截至 4 月 24 日,政府推出的 “旧车换新能源车” 补贴政策已覆盖 271 万辆汽车,在中美贸易受关税冲击的背景下,为消费者信心提供了缓冲。
然而,汽车出口连续第二个月下滑,4 月同比下降 2.2%,延续了 3 月 8% 的跌幅。协会指出,国内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系统的热情正在消退 —— 继 2 月比亚迪宣布全系标配 “天眼” 驾驶辅助系统后,中国汽车市场长达数年的 “价格战” 曾转向下一代自动驾驶功能竞争,但 3 月小米 SU7 轿车因辅助驾驶系统故障撞向水泥柱并起火的致命事故后,政府加强了对 “智能”“自动” 等技术营销术语的监管,导致相关宣传热度降温。
新闻评论:中国车市的 “内需突围”—— 补贴托底、电动狂奔与技术纠偏
4 月中国车市的逆势增长,勾勒出一幅 “政策托底内需、电动化主导、技术回归理性” 的复杂图景。在出口承压的外部环境下,这场 “以内循环为主” 的增长,既展现了产业韧性,也暴露出转型期的深层挑战。
1. 政府补贴的 “精准滴灌” 效应
消费信心的 “及时雨”:14.8% 的销量增长背后,是 271 万辆以旧换新补贴的强力支撑。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享受更高补贴(平均每辆额外补贴 5000 元),直接推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这种 “政策杠杆” 有效对冲了美国关税导致的消费者观望情绪 —— 据测算,关税使进口汽车零部件成本上升 12%,但补贴让新能源车终端售价平均下降 8%,形成 “成本 - 价格” 剪刀差。
产业转型的 “加速器”:补贴向新能源倾斜,本质是 “双碳” 目标与汽车强国战略的双重落地。2025 年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5%,生产成本下降 20%,补贴政策功不可没,也让中国在全球电动车产业链中占据 40% 的核心部件供应优势。
2. 出口下滑的 “外需警报”
关税阴影下的全球博弈:2.2% 的出口跌幅,是美国 145% 关税与欧盟碳关税的双重绞杀结果。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从 2024 年的 25% 降至 2025 年的 18%,被迫转向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但面临本地化生产不足的难题。出口承压倒逼车企强化国内产能利用率 —— 吉利、长城国内工厂开工率提升至 85%,以抵消海外市场萎缩。
从 “增量市场” 到 “存量竞争”:当全球汽车贸易量因关税下降 12%,中国车市从 “出口驱动” 转向 “内需主导”。这种转变虽短期阵痛,但有助于车企聚焦本土需求 —— 例如,针对三四线城市推出的 “县域版” 电动车(续航 300 公里,售价 5-8 万元),4 月销量增长 40%,成为新的增长极。
3. 自动驾驶的 “去泡沫化” 进程
安全至上的 “价值回归”:小米 SU7 事故引发的监管收紧,终结了 “自动驾驶神话”。此前车企过度营销 “L4 级自动驾驶”,导致消费者误判技术成熟度,事故后政府要求禁用 “全自动”“无人驾驶” 等术语,迫使企业回归技术本质 —— 华为、百度纷纷将宣传重点从 “全场景自动驾驶” 转向 “高速领航辅助”,研发资源更聚焦于传感器融合与算法优化。
技术落地的 “务实转向”:自动驾驶热度降温,反而凸显中国车企在基础技术上的进步。比亚迪 “天眼” 系统标配化,推动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从 2024 年的 35% 提升至 2025 年的 58%,但更强调 “人机共驾” 理念,事故率较 2024 年下降 23%,实现 “去伪存真” 的行业净化。
4. 产业格局的 “重构窗口”
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 “此消彼长”:蔚来、小鹏等新势力 4 月销量同比下滑 15%,而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新能源销量增长 45%,显示市场从 “概念炒作” 回归 “产品力竞争”。广汽埃安 4 月推出的 “性价比之王” AION Y Younger 版,以 9.98 万元售价月销破 3 万,证明 “质价比” 才是电动车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 “再平衡”:当出口受阻,车企加速 “走出去” 策略调整 —— 长城在泰国工厂实现 70% 本地化生产,规避东盟关税;比亚迪在欧洲推出右舵版车型,针对当地法规优化电池安全标准,这种 “精准本土化” 有望在 2026 年重启出口增长。
结语
4 月车市数据,是中国汽车产业 “向内求稳、向外求变” 的缩影。政府补贴稳住了内需基本盘,电动化筑牢了产业竞争力,而自动驾驶的监管纠偏,则为技术创新戴上 “安全缰绳”。尽管出口仍处寒冬,但国内市场的深度挖掘、新能源技术的全球领先,正为中国车企积累穿越周期的底气。当全球汽车产业面临 “去全球化” 冲击,这场 “以内循环为基点的突围”,或许预示着一个更稳健的产业未来 —— 毕竟,在电动化的赛道上,内需的 “基本盘” 越稳固,参与全球竞争的 “底盘” 就越扎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