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青岛一桩撞人赔偿案在网上掀起的 “惊涛骇浪”,热度堪比顶流明星塌房现场,吃瓜群众们搬着小板凳前排围观,愣是把这事儿聊成了全民热议的 “年度大戏”。要说离谱程度,简直能让人惊掉下巴,直呼 “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事情的导火索,是青岛李沧区人民法院韩法官的一条普法宣传视频。视频一发布,网友们直接瞳孔地震,评论区瞬间被 “迷惑行为大赏” 的弹幕刷屏。只见视频里,韩法官一本正经地讲述案情,愣是把一起撞人事故讲成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魔幻故事”。按照他的说法,老人在路上打电话,突然一个 “乾坤大挪移” 般转身,把身后的路人撞了个正着,最后还得让路人掏出 7 万块钱赔偿!关键韩法官给出的理由是 “路人没与前方的老人保持安全距离”!网友们当场炸锅,纷纷开启吐槽模式:“这怕不是在拍科幻片吧?又不是开车,走路还讲究安全距离?这波操作,牛顿听了都得从棺材里爬出来重新定义物理法则!”“建议韩法官去写小说,这脑洞绝对能火!”
一时间,网络上吐槽声、质疑声铺天盖地,各大社交平台都被这事儿刷屏。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从法学专业角度分析到生活常识,把这事儿聊得热火朝天,就差在网上开个辩论大会了。有人义愤填膺地表示 “这判决简直离谱,以后走路都得自带安全气囊了”,还有人调侃 “建议出台《走路安全距离法》,保不准哪天就用上了”,更有甚者直接开启了 “段子手” 模式,各种神评论层出不穷。
然而,就在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连 “键盘都快敲出火星子” 的时候,法院甩出了一个 “王炸”—— 事发监控视频!这一下,真相就像被掀开盖头的新娘子,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剧情迎来了堪比悬疑片的惊天大反转。
原来啊,这事儿压根不是最近发生的,而是 2023 年 5 月 19 日的 “陈年旧事”,地点就在青岛李沧区某小区门口。监控画面一帧一帧播放,就像在大家眼前播放一部 “真相纪录片”。59 岁的老人当时正优哉游哉地在路上散步,突然电话响起,为了接电话,老人放慢脚步,缓缓停在原地,只是稍稍侧了侧身,那动作幅度,根本不像网上传的 “突然转身”,顶多算个 “优雅回眸”。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网友们直呼 “这波操作,编剧看了都得喊内行”!
再说说撞人的 “主角”,可不是网传的年轻力壮的男性,而是一位 29 岁的女子。这位小姐姐走路那叫一个风风火火,步伐快得仿佛身后有十万火急的事儿追着,一边走还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活脱脱像个 “好奇宝宝”。当时她和停下接电话的老人相距大概 4 米多,差不多一辆轿车的长度,愣是没注意到前面的老人。好家伙,这眼神儿,怕是比近视 800 度还夸张,有网友调侃 “建议她去配副雷达眼镜,走路自带预警系统”。
就这样,女子一个没刹住车,直接上演了现实版的 “人仰马翻”,把老人撞翻在地。等她反应过来想扶,已经来不及了,老人 “砰” 地一声,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那声音,听得人心里直打颤。这一摔可不轻,直接导致老人右股骨颈创伤性骨折,构成十级伤残。换谁摊上这事儿,不得心疼得直掉眼泪,医药费、手术费、康复费,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老人当然不愿意自己承担这笔巨额费用,毕竟自己是无辜被撞的受害者。出院后,老人果断把女子告上法院,要求民事赔偿。法院受理后,开始 “牵线搭桥”,组织双方调解。这调解过程,堪比一场激烈的 “商业谈判”,经过多轮 “讨价还价”,赔偿金额从 18 万砍到了 7 万,还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撞人女子也同意了,双方签署协议,法院出具调解书,原本这事儿也算尘埃落定,大家都以为这出 “大戏” 要落幕了。
谁能想到,这案子都快成 “过去式” 了,却因为法院的一次普法宣传,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韩法官在宣传时,那叫一个 “口误连连”,不仅把案件事实讲得面目全非,还抛出 “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 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表述,直接点燃了网友们的吐槽热情,把法院也送上了 “热搜”。
好在青岛法院反应迅速,立刻公布监控视频,还大大方方承认错误、公开道歉。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郭委员亲自出面,言辞恳切地向广大网民致歉,这波操作,也算是亡羊补牢,及时止损。
网友们看完监控,瞬间 “画风突变”。大家纷纷表示:“法院这调解没毛病啊,老人都伤成这样了,7 万块赔偿真不算多!”“这下真相大白了,果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开启 “吐槽模式”:“早干嘛去了?要是早点公布监控,哪会闹得这么大乌龙?韩法官那句话,差点让青岛喜提‘热搜黑榜’!”“建议以后法院普法,先让网友们审核一遍”,各种调侃和建议层出不穷。
不管怎么说,这场闹剧总算是画上了句号。这事儿也给大家提了个醒:走路别当 “低头族”,注意力集中点,不然一个不留神,就可能 “撞出大事”,到时候可就不是 “社死” 这么简单了!对法院而言,普法宣传可得严谨再严谨,可别再因为一时疏忽,闹出这么大的笑话了,毕竟维护司法公信力,那可是重中之重!毕竟,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引发 “蝴蝶效应”,希望以后类似的 “乌龙事件” 能少一点,多一些真相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