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神药”噱头,“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伪科学外衣,嘘寒问暖、夸大宣传等营销手段……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抓住部分老年人健康焦虑、情感孤独的心理,诱导他们高价购买虚假保健品和药品,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如今,这些骗局套路更是手法翻新,利用电商平台、视频直播、朋友圈发布等多种形式,让一些老年人防不胜防。
快递员:我这里有一个需要支付10000多元的快递,买家和卖家都催我赶紧收款。
综治主任、党代表:购买人可能被骗了…
5月8日上午10:30,在南安市码头镇诗南村两代表一委员联络室上班的林海燕代表接到快递员黄某某反馈:码头诗南村村民吴某某有一个价值较高的快递包裹,快递到付费用11000元。同时,收件人吴某某电话催促快递员要速度配送,交易方也催促要及时收件并马上付款。
诗南村“两委”结合日常反诈宣传及综治工作经验分析,该快递存在可疑点,诗南村综治主任吴小榴、党代表林海燕迅速和快递员到吴某某家了解详情,经开箱查验,整箱计有12盒“金丹清”胶囊剂。
据吴某某介绍,他是在网上被一位陌生网友拉入一个叫微信群中的,他们每天都会在群里讲课,介绍他的药品“金丹清”胶囊的药效是如何的神奇,所以就上当受骗网购并已经预付定金700元。经核查,该药一盒12元,吴某某网购一箱要付款11000元。
经过诗南村的劝阻,吴某某幡然醒悟,将包裹进行了退件处理,挽回了11000元,守住了自己的“钱袋子”和“健康线”!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防范“保健品”诈骗老年人消费提示,提醒老年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远离诈骗陷阱。
背 景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陷入骗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老年人追求健康养老的美好愿望推动“保健”市场日益繁荣。
一些不法经营者炒作“保健品”概念,通过低价旅游、免费讲座、免费鸡蛋以及“包治百病”等形式,设置套路与陷阱,对产品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诱导老年人消费,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市说新语提醒:老年朋友在选购“保健品”时,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认清“保健品”本质,科学理性消费。所谓“保健品”产品数量众多,大致分为用品类和食品类。
用品类一般包括保健功能纺织品、保健器械、五官保健用品、生殖健康保健用品等外用产品。
食品类主要包含经注册或备案的保健食品、按照国家标准,声称营养成分功能的普通食品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保健食品不能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选购产品时,切记认清产品本质、查看产品功能或功效是否经过科学验证,切勿把食品当药品、把用品当医疗器械,更不要过度依赖“保健品”。
身体不适、治疗疾病要去正规医院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警惕虚假营销套路,远离消费欺诈。不法商家常常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选购过程中要做到“三个注意”:
一是注意警惕“免费”陷阱,避免被免费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礼品等诱导进入消费陷阱。
二是注意拒绝夸大宣传,果断拒绝违背科学常识、宣称具有“神奇疗效”“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三是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选择证照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场、超市、连锁店或网店选购,避免通过街边小摊、无证无照小店、陌生人推荐等渠道购买。
增强防骗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消费者要提高识骗防骗能力,坚持“三个多”用心。
一是多学习防骗知识。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等渠道发布的防骗信息,了解不法分子的常用伎俩和诈骗手段,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二是多听取家人意见。购买大额商品前,应与家人多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多关注消费维权。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拨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或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五里桥语综合市说新语、码头镇官方微信、诗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