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10日,最新出台的“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各高校不得面向中学开展 “优质生源基地” 等任何形式的签约授牌活动,这意味着这一新举措有望给高校 “掐尖”招生降温。近年来,高校纷纷在中学建立 “优质生源基地”,作为一种招生宣传和吸引优质生源的手段。然而,这一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广东此次明确叫停,主要是为了防止高校 “掐尖”,营造公平有序的招生环境。
“优质生源基地”,原本旨在加强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支持。通过在中学建立基地,高校可以提前了解中学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招生工作提供参考。中学也可以借助高校的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几年来,无论是高校、中学都忙得不亦乐乎,其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甚。
报道显示,2019年10月26日,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迎来了 “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 授牌仪式,主要原因是该校高考重本率(优投率)保持高位发展。如在2019年高考中,该校理科方面有3人成绩被屏蔽,全省前100名中占6人;文科1人成绩被屏蔽,全省前100名占3人。当年,该校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多达9人,还有3人被北京大学录取。
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的还有: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中山纪念中学、广东高州中学、茂名市第一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廉江市实验学校等。北京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则包括:广东仲元中学、佛山市第一中学、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深圳中学、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等。
有了清华、北大的示范,其他高校也纷纷跟跟进。如广东医科大学自2021年启动 “优质生源基地” 共建工作,目前已与广东省各地市 27所高中签订协议并挂牌。港城大(东莞)积极与广东多地高中合作,建立 “优质生源基地”,涵盖广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佛山、东莞、湛江等城市的多所中学。
很多中学同时获得了获得了众多高校的 “优质生源基地” 授牌。如广州市第五中学成为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优质生源基地,获华南理工大学 “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授牌,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 “优质生源基地” 授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优质生源基地” 却逐渐变味。一些高校为了争夺优质生源,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如承诺给予学生优惠政策、提前锁定生源等。这种 “掐尖” 行为不仅破坏了招生秩序,也加剧了中学之间的竞争,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广东此次叫停高校 “优质生源基地”,旨在从源头上遏制 “掐尖” 现象,维护招生秩序。通过禁止高校与中学开展签约授牌活动,切断了高校与中学之间的利益联系,使得高校无法提前锁定生源,从而减少了 “掐尖” 行为的发生。这一举措也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禁止 “优质生源基地” 后,高校将无法通过与中学的合作来获取优势,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来吸引学生。这将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不过,很多家长也提出疑问,一是广东的举措是否应在其他省份推广,二是此前已经授牌的“优质生源基地”如何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