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37岁女子周某的个人破产申请引发热议。 网帖截图显示,该女子每月工资收入为4784元,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11592.27元,但其申报的债务总额高达2544万余元,相当于她443年不吃不喝的收入总和,远超其可承受范围。目前社会各界正密切关注其债务来源是否涉及非法借贷或投资骗局。
记者以市民身份联系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工作人员则表示:“法院在网上发的个人申请审查公告,而非申请受理公告。法院已发布公告征集异议,重点核查债务真实性、财产完整性及是否存在转移资产、虚假陈述等行为。若发现欺诈,申请人将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
深圳作为国内首个试点个人破产制度的城市,旨在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债务重组机会。若申请获批,法院将制定还款计划:未来收入超出基本生活费用的部分用于偿债,并限制高消费行为;考察期通常为3年,期满后剩余债务是否免除需法院裁定。
舆论现在两极分化,一方面支持制度救济,认为个人破产制度为深陷债务困境者提供“重生”机会,尤其对因创业失败或不可抗力负债的群体。另一方面担忧制度滥用,若职业背债人或恶意逃债者利用漏洞,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冲击信用体系。
周某的案例并非孤例。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负债约20万元左右,80、90后成为主力军。在消费主义裹挟下,年轻人通过网贷、信用卡等工具超前消费,形成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此前案例显示,某服装店店主负债122万元,通过五年分期计划减免53万元债务,但周某的2544万元债务规模创历史纪录。若通过破产清算,其现有财产可能仅能覆盖不足1%的债务。这引发公众质疑,个人破产是否会成为老赖的保护伞?法律专家强调,深圳条例对信息披露和行为诚信有严格要求,债务人需通过申破产平台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欺诈行为,将面临刑事追责。月薪几千如何避免陷入债务陷阱?个人破产制度能否终结债务?一人破产全家遭殃,消费金融平台否该为过度借贷担责?
更甚者,刚出一个周某负债2544万,紧接着又爆出一个.......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又发布了一起破产清算申请公告,一对月收入合计1.2万元左右的退休夫妻,申报了超过1.2亿元的债务。令人震惊不已,无语至极!
当周某和六旬退休夫妻的债务数字在社交平台刷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财务崩塌,更是整个社会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从月光族到负债族,从超前消费到债务容易,这场危机的背后,既有个人理财意识的缺失,也有金融监管的漏洞。正如深圳法院在公告中强调的,诚实而不幸者值得同情,但恶意逃债者必受严惩。在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如何重建理性消费的价值观,或许才是化解债务困局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