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大学一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SCI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一事引发社会关注。5月10日,重庆大学对此发布情况通报称,2021级本科学生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
(5月11日《南方都市报》)
事件起因为一篇《重庆这8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的推文。其中,提到刘某乔“发表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起事件之所以能够被发现,是因为“想卖弄”“出风头”,结果是既“坑了爹”也“坑了自己”。
假如,只是悄无声息,只是睡在档案袋里,只是需要用的时候用一下,如此“学术拼爹”谁来发现?能不能发现?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因此,我们不禁需要追问一句:到底还藏着多少“拼爹的学术”?发现“学术拼爹”不能只靠“自己坑了自己”“自己坑了亲爹”。
从个案透视,刘某乔事件呈现出“学术基因”传承的典型特征。其父作为研究生院副院长,不仅在学术资源分配中占据优势地位,更直接参与了其论文署名过程。这种“近水楼台”式的学术参与,实质上是权力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拼爹”并非简单的权力寻租,而是通过合法化的外衣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私人“学术资产”,使得公共学术资源异化为少数人的特权工具。当学术评价异化为亲情关系网中的利益交换,不仅破坏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更形成了逆淘汰的学术生态。刘某乔事件中,若非数量过于离谱引发关注,其“学术包装”模式可能长期存续,压根就不会被发现。
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制度,将违规者纳入失信信息系统,使其在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受到实质性制约。与此同时,要完善学术荣誉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由同行专家、学生代表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刘某乔事件不应止于个案处理,而应成为学术治理改革的重要契机。当学术评价真正回归学术本真,当权力运行被置于阳光之下,那些依靠拼爹获得的学术光环终将在制度的力量下黯然失色,还学术殿堂以应有的清明与尊严。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学术拼爹”不能只靠“舆论拼命”,而是需要“监管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