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时事民生的不同声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赞赏作者或点赞转发,十分感谢。

印巴之斗:一场有必要的代理人战争

文/程不糖

这几天,互联网上流传着一段令法国人尴尬、中国人骄傲的视频:印度从法国购买的阵风战斗机被巴基斯坦的中式PL-15导弹击落,机身炸成了废铁。印度花了78亿欧元购买的36架"尖端战机",在实战中毫无招架之力,被中国生产的歼10C一击致命。

一段中国网红创作的搞笑视频“刚买的飞机”,在互联网上达到了5亿播放量时,全球军事爱好者和各国网民留下了上千万的评论。

就在此时,5月10日的突发新闻让所有人一愣:印巴两国突然宣布停火。


就这么戛然而止?没有更多损失统计?没有战后谈判?没有领土争端解决方案?

这不合常理的停战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更大的博弈——印巴之争极有可能只是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场代理人战争。

什么是代理人战争?简单说,就是大国不直接交锋,而是扶持小国或地区武装力量替自己打仗。冷战时期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都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代理人战争。近年来,叙利亚内战则成为了俄罗斯、美国、伊朗等多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代理人战争有几个显著特点:武器供应商是大国,消耗品是人命和小国预算,战争目标往往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测试对方武器性能、消耗对方资源、展示自身实力。

看看印巴冲突,是不是极其吻合这一模式?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2019-2023年期间占全球武器进口总量的11%。俄罗斯、法国、美国和以色列都是印度的主要武器供应商。印度军队装备着俄制苏-30MKI、美制AH-64阿帕奇直升机、法制阵风战斗机和以色列的"鹰眼"预警机。这种"万国牌"装备让印度军队既无法形成有效的作战体系,也难以解决后勤维护的噩梦。

而巴基斯坦则是中国武器的忠实客户,从歼-10CE到枭龙战机,从红旗-9到PL-15E导弹,巴基斯坦军队几乎就是中国武器的海外展示厅。

在全球地缘局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一次所谓的"恐怖袭击"(请注意,恐怖袭击已经成为大国引发代理人战争的标准开场白)引发了印巴新一轮冲突,而这场冲突背后,实则是中国与西方武器系统的一次实战检验。

印度虽有13亿人口、号称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但其军队战斗力却长期为国际军事专家所质疑。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

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没有写在印度人的身份证上,但在现实中依然根深蒂固。这导致印度军队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壁垒,高种姓军官与低种姓士兵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心理隔阂,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

更荒谬的是,印度在没有战争的40年间竟然坠毁了超过1000架战机,平均一个月就有两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这种匪夷所思的"和平损失率",无论如何也无法用"训练强度大"来解释。

这是因为,一个被种姓制度割裂的社会,根本无法凝聚起真正的民族意识和战斗精神。印度军队最擅长的,恐怕是阅兵式上的花式表演,而非实战。

巴基斯坦虽然国土面积和人口都远不及印度,但其军队长期保持相对高效的战斗力。然而,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维持长期高强度的军事对抗。

本次冲突中,巴基斯坦的中式武器系统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在短短几天内就让印度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同时,战争消耗着巴基斯坦有限的财政资源,这也解释了为何冲突会如此突然地结束。

现在,检验结果已经出来了:印度的"万国牌"武器体系在实战中暴露出严重问题,而巴基斯坦虽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也无力支撑长期冲突。于是,双方的幕后支持者——中国与西方国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情报和数据,也就没有必要再继续这场消耗战了。

有人会问:代理人战争如此残酷,为何还称其为"有必要"?

因为无论印巴冲突多么惨烈,它的代价远低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直接交火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核武器时代,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可能导致全球性灾难,甚至人类文明的毁灭。

代理人战争是大国博弈的安全阀,它让各方势力能够在不引发全面战争的前提下,测试对方的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和心理底线。尽管作为战场的小国和地区要付出惨重代价,但比起全球性灾难,这种"有节制的暴力"或许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绝非为战争辩护,而是揭示国际关系的残酷现实。印巴双方士兵的鲜血、民众的痛苦,都被大国权力博弈的冷酷算计所忽视。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除了祈祷和平,恐怕只有保持清醒的认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也没有无辜的大国。

对于巴基斯坦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来说,它们既是自身历史宿怨的受害者,也是大国博弈的棋子。

希望这盘棋能好好下,慢慢下,不然对弈的双方把棋盘掀了就麻烦了。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