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侯马被说全国唯一没方言的地儿,这事稀奇不?上大学时同学说老家侯马都讲普通话,全班都惊了:咋可能没方言?



前段时间上网查,还真有这说法,带着好奇就去了侯马一探究竟。问当地小哥为啥没方言,他笑出褶子:咱这儿祖辈都是“移民专业户”!原来侯马打春秋就是“晋国驿站”,南来北往商队把各地话搁这儿“烩”一块儿。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人、三线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方“空降”过来。山东的煎饼卷陕西的油泼面,唠嗑还带着东北嗑,能有纯正方言才怪!有人犯嘀咕:没方言咋体现地域特色?

侯马人可有自己的招儿。早餐来碗“羊汤泡麻花”,老板吆喝“多放辣子少搁盐,得嘞!

”尾音带点豫西洒脱,又有晋南爽快,一听就是侯马版普通话。夜市撸串时,邻桌大哥端啤酒杯:咱这烧烤比新疆攒劲,比东北实惠!



那一口“侯马版普通话”,藏着天南海北的烟火气,特别热闹。家庭聚会更逗,爷爷用四川话讲抗战故事,奶奶河北腔唠家常。孙子孙女一口标准普通话插科打诨,像一场“语言联合国会议”。

在这儿待两天,能解锁“听声辨祖籍”技能,太有意思了。小区大姨喊娃回家,一开口可能是河南周口调调,挺新鲜。

菜市场修鞋大爷唠嗑,能蹦出两句内蒙古歇后语,啥都会点。有人说没方言缺了乡愁,可侯马人不这么想,各有各的看法。去医院挂号,老人小孩都能跟大夫“无缝沟通”,一点不费劲。

外卖小哥接单听地址从不犯难,街角大爷能跟游客摆龙门阵。大爷说咱这儿没方言隔阂,想唠啥随便唠,特别亲切。临走时琢磨,侯马哪是没方言,分明把全中国“乡音”揣兜里了。



五湖四海语言在这儿生根,南腔北调故事酿成酒,有啥不好?说它是“方言沙漠”,不如说是温暖的“语言绿洲”,挺贴切。让异乡人听着耳熟、觉着亲切,这不就是人情味嘛,对吧?

没方言是遗憾还是包容?不同人想法不一样,值得好好聊聊。侯马的独特,就在于把各地乡音融成了自己的特色,挺有魅力。

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讨论讨论。

天气变化多关注,各地农事儿别耽误,咱下期接着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