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宁思:漫步在母校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校园中的思绪
2025年4月26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校庆期间,我又再一次回到了母校,回到了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时间荏苒,对于我这个1990级的校友而言,已经过去了35周年了。以前也曾经多次回到学校,但是都是来也匆匆去亦匆匆。此次,在母校114周年校庆之际,别无它事专程返校,漫步于校园,寻找当年的足迹。
从东南门入校,也就是正对着清华主楼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清华大学”四个大字的横式校名基石,在此拍照留念。在安检通道刷校友二维码后,进入校园。“热烈欢迎校友返校”红色条幅迎面而来。宽大碧绿的草坪,一直延续到主楼前。主楼楼眉上悬挂着“热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 横幅,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毗邻主楼西南侧,便是经管学院的伟伦楼(1997年启用)和舜德楼(2003年启用),该两楼我称为次新楼。西边通过连廊相连的建华楼和李华楼,组成了经管学院新楼(2022年启用)。在经管新楼,悬挂着“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 经管学院建院41周年”的横幅,还有大型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欢迎回家”的Logo,是照相留影的最佳标志。在报到簿上签名报道后,别上了红色的“名签带”,领到了一沓精致的清华纪念明信片。的确经管新楼的建筑设计、装饰装潢、设施设备等,更显现代化气派。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隐隐的感觉,经管新楼,似乎不是我要回的家。35年前,在我就读经管学院的时候,既没有次新楼,更没有新楼,而是当年的经管楼,现在被称作“”经管老楼”的地方。令我欣慰的发现,在经管新楼的楼门旁边,同样也镶嵌着一块,与经管老楼,字体一样、款式一样,规制一样,铜制的学院名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5年后,我又在这块清华经管学院的名牌下,合影留念。
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想要立即找到当年的经管老楼。于是沿着“学堂路”,由南向北,在音乐厅的西侧、保卫处的北侧。第四教室楼的南侧,便找到了经管老楼,现在的名字改为“文南楼”,是现“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学办公楼。这是经管学院的第1栋楼,于1986年建成启用,建筑面积4515平米,分为东、中、西三段,设教室、办公室、计算机房、图书馆阅览室、阶梯报告厅等。多年来容貌依旧,这就是我要回到的家。当天在前厅,同样设置了校友签到处,有几位外国语言文学系的校友在签到。我笑着对志愿者说:我不是签到的,我是回老家看看的,30多年前,我在经管学院就读时,这个楼是当时的经管学院楼,那时还没有盖经管新楼。此时该系的一位校友说:你们搬到新楼去了,我们用你们的旧楼。他的意思是说,你们现在的经管新楼,比这个旧楼要好多了。我意味深长地说:经管新楼虽好,但是我是在这栋楼里完成清华学业的。没有过多的打扰。然后分别在“文南楼”和“外国语言文学系”的牌匾下,拍照留念,这原本是悬挂“经管学院”牌匾的地方。在此流连忘返。
触景生情。想起了我的老师徐国华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在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后来该论文,1993年,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美日比较》作者 徐国华 徐杰,这是我与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晶。当年,时任经管学院院长是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赵纯均教授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后来成为第2任经管学院院长。给我们讲过课的老师有:潘家轺、付家骥、董新保、刘冀生、张德、刘广弟(班主任)等教授,年轻教师有赵平、朱武祥等现在都是教授了,还有韩秀云副教授(现在的“网红经济学家”)讲授“资本论选读”课,张荟老师的财会课等。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杨斌教授,当时在经管学院就读博士生,曾经担任过我们的辅导员,他年轻有为进步很快,也曾担任过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老师们的答疑解惑,谆谆教诲,令人难忘,当终身受益。
离开了经管老楼, 来到了“新清华学堂”、“清华大学校史馆”、“蒙伟民音乐厅”广场。广场上正在举行音乐会和相声表演,还有文创校庆纪念品展销。这三栋建筑是清华大学为迎接百年校庆而兴建的,楼宇都很新,整体设计风格一致,融为一体。进了“新清华学堂”,里面正在举行“清华大学1980级校友毕业40周年纪念会”,校友们欢聚一堂,柔和且绚丽的现代化的声光电会场背景,神怡而温馨。没有过多打扰,拍了几张纪念照片就退出了,期待着我们1990级召开的毕业纪念会。步入“清华大学校史馆”,原本需要预约,现在改为了签到。清华大学100多年来的历史呈现在面前:原来不多提及的清华校歌词曲,镶嵌在展示墙上;我特意在校徽校训前拍了张合影;又漫步在清华百多年历史的青铜甬道上,寻找到了“1990”字样,蹲下身合影留念,它寓意着,在1990年,我加入融入了清华百多年的历史征程。
清华二校门,是清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弹指一挥间,35年前后,我都在此留影。穿过清华二校门,便是清华学堂、清华大礼堂、第一第二教室楼等。在“日晷”两侧,分别立着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即全国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拍照留念。我专门迈进了清华学堂,就是想再踩一下,铺着红地毯的木质地板,寻找老清华的感觉。清华大礼堂,正在举行“清华大学1985级入学40周年秩年大会”和“清华大学1995级校友入学30周年纪念大会”,会间,在大礼堂前,摄影师正在拍摄多达数百校友参加的大合影,身着清华标志色的紫色T恤,场面很是壮观。前面的大操场翠绿清新,我盘腿坐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称之为清华的园中之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皇帝曾在此题写“水木清华”四字,成为园名的由来。核心景观是“水木清华阁”,水木清华4个字就是他的著名牌匾,阁前池水碧波荡漾。我在闻一多教授塑像前,在“自清亭”拍照留念后,又在水木清华阁前留影。此时,一位老校友跟我说:告诉你一个拍摄的最佳地点:下了台阶,坐在石头上,能照到水木清华阁的全景和池水。正如他所言,拍摄效果的确不错。
来到了图书馆前,想起了一个小插曲: 当年在清华读书时,我还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时常跑图书馆借书,有一次借的书比较多,有两本书错过了换书的日期,被罚了款,钱虽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示:要守时间守规矩。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虽然也担任过多种其他岗位的职务,但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分别在解放军院校和北京市属高校,担任过图书馆馆长职务。记得一次党建活动,组织参观北大红楼,我特意,在我党先驱、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办公室前,合影留念。
我们吃饭的食堂,原来叫第10食堂,现在起了一个雅号名字,叫做“听涛园”。后来发现,现在学校的食堂都以“某某园”命名,例如、“丁香园”、“观畴园”等。当年学校的食堂,是不提供餐具的,我们都是自带饭盆或饭盒,买饭使用纸质的饭票。由于离着宿舍很近,往往都是把饭打回来拿到宿舍去吃。当年食堂饭菜的花色品种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一种纯肉无淀粉的香肠很好吃、很解馋。校友返校日,餐厅都开放,又专门回到第10食堂(听涛园) 品味当年的味道。买了米线和盖饭,味道不错。邻桌一个年轻的校友,带着妻子和两个小孩,以及两位父母用餐,真是幸福的一家。餐厅人很多,可谓是人山人海。有的校友端着托盘在餐厅外面台阶上坐着用餐,就是要再吃一次当年饭菜的味道。
清华14号楼,是男研究生宿舍楼,我就读期间就住在此楼,是我的“故居”。现在该楼大部分宿舍,依然住着经管学院的研究生。该楼呈四角放射状,共六层,中间部位是楼梯、盥洗室、卫生间、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四只角延伸是宿舍,我的房间在502号,住3个人,三张单人床、三个书桌、三把椅子、一个书架、一个大立柜。500房间,我在校期间是一个电话间,现在也安排住人了。现在的宿舍都安装了空调,我们那个年代是没有的。该楼30多年了,楼的内外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说明建筑质量还是不错的。当天,年轻的楼长陪同我故地重游。他说:今年这栋楼就要重新进行内外装修了。很庆幸,我赶上了,看到了它原貌的最后一眼。
不知不觉中,在校园里漫步寻觅,流连忘返,已经五六个小时了。清华校园的确太大了,自行车是清华人的必备。当年,我骑着一辆飞鸽牌旧28车,穿行在校园之间:宿舍楼、餐厅、教室楼、经管楼、图书馆、主楼、游泳池、运动场、大礼堂、照澜院、水木清华阁…回家时则往返于清华校园与我们家之间。今年校庆,学校投放了“校庆定制共享单车”,车身是淡粉色的很雅致。最大的特点:在每辆车的车把上,安装了一面“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白底紫色图案的纪念小旗。校友们都想骑这个单车,僧多粥少,幸好有人还车,我便“抢”了一辆,骑起来很轻便轻盈,小旗迎风招展。我想小旗能否摘下来留作纪念?鼓捣了半天也摘不下来。原来设计者早就防止我这种“坏人”摘小旗儿啦,哈哈没有得逞。骑上共享单车,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穿行在校园里的感觉。 我想把车骑到校外的停车场,少走点路,走的太累了。但是骑到校门口时,被保安拦住了。被告知:其它共享单车可以自由的进出校园,但这种定制的共享单车不能出校门。当我坐在车里,打着发动机的时候,又窃窃地傻笑起来。保安如果让我把共享单车骑出校门,我一定会把那个小旗摘下来,带回去留念。转念一下,如果学校给每个返校的校友发一面小旗那不更好吗?像一个孩子心心念念,要得到一个玩具一样,可谓是童心未泯。
我要努力实现清华学子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座右铭,以健康的身心,将“中国经济学”理论之“全科经济学理论”、“经济学风动理论”、“经济学大一统理论”等的研究、确立、推广、应用进行到底。为了永远不会忘却的校庆盛典,我期待着带着研究硕果,作为礼物,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