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异地财产处置一直是执行工作的痛点与难题。近日,在“交叉执行”机制的助力下,如皋法院成功破解这一难题,2个月内执行到位87万元,切实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案件背景
被执行人刘女士系山东人,在如皋经营一家包装公司,因经营不善,拖欠南通通州区某公司货款高达86万余元。由于刘女士行踪不定,一直未有实质进展。为破解这一困局,经南通中院指定,该案件移送如皋法院执行。
“执行+网格”寻踪迹
案件受理后,执行干警一方面深入调查刘女士名下财产状况,另一方面将该案列入集中执行案件清单。在“执行+网格”机制的帮助下,久不露面的刘女士终于被执行干警“逮”了正着,传唤到法院。得知被执行人被传唤的消息,申请执行公司喜不自禁:“法官,你们这执行力度可以!”
图片源自网络,谨表感谢!
谈话中,刘女士坦言,自己一直存有侥幸心理,认为执行法院离自己很远,不一定能找得到自己。对此,执行干警从刘女士名下房产为突破口,着重分析利害关系。迫于执行压力,刘女士不愿房产被拍卖,她与申请执行公司当场进行协商并订立了还款计划。
腾房公告倒逼还款
但谁知,她再度食言。“法官,这都推迟了好多天了,她现在都不接我电话了。”申请执行公司负责人打来了“求助”电话。鉴于此,执行干警果断前往被执行人住所地张贴腾房公告。看到张贴在大门的一纸文书后,刘女士如梦初醒,急忙联系执行干警:“法官,我错了,千万别拍卖我的房子。”一周后,刘女士如约将87万元汇至法院账户,该案得以解决。
“法官,谢谢你们,帮了我们企业一个大忙!”拿到期盼已久的货款,申请执行公司负责人打来了致谢电话。
图为执行申请人办理结案手续
传统执行模式下,异地财产处置往往面临“人难找、财产处置难”的困境,被执行人又往往怀有规避执行的侥幸心理,这些因素制约着案件难以向前推进。“此次案件中,我们依托‘执行+网格’机制,快速锁定刘某行踪,同时通过‘腾房公告+司法威慑’倒逼刘女士主动履行,避免了漫长的拍卖周期,大幅缩短执行时间,实现执行效能最大化。”执行干警介绍道。
来源 | 如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