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在新疆广袤沙漠、巍峨群山中开展文物普查的,似乎都是“糙汉子”。而富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以下简称“四普”)队长、县文博院院长宋婕等女性文物普查员,在翻山越岭中诠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
这支普查队共有5人,其中3位是女性。4月18日,是“四普”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宋婕和队员何爱瑞等很早就出门了,当天他们要完成可可托海影剧院和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文物复核。自“四普”进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宋婕和队员们踏遍了富蕴县的山山水水。截至目前,他们已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文物100处,新发现文物24处。
富蕴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富蕴县文博院院长宋婕等女性文物普查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可可托海影剧院始建于1957年,2007年改建为地质陈列馆,成为新疆首家以稀有金属矿物为主要标本的博物馆,收藏着350多种不同矿脉类型的矿物标本,2014年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婕看着展柜里展出的各种文史材料,目光停在一张老照片上——照片里穿着工装的女地质队员,眼神与她隔空交汇,“这些文物不仅是建筑和展品,更是活着的历史。”何爱瑞快速记录着文物信息,宋婕的相机快门声与笔尖沙沙声交织。
可可托海影剧院内部景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午后的阳光将可可托海三号矿坑镀上一层金光。这个矿坑位于可可托海镇东南2公里处。从高空俯瞰,直径和深度均达250米的矿坑像大地的瞳孔;边壁上螺旋状的盘山道层层叠叠,又宛如巨型梯田。
宋婕和队员背着设备沿着盘山道下行。“这里不是很好打点,矿坑又大又深,我们要在狭窄、陡峭的矿道一圈又一圈地走,有些地方还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只要有拐角的地方,都要打一个点,这样才能完整呈现其椭圆形边界,更精准地把矿坑范围标注出来。”她说。
三号矿脉是目前世界上结晶分异最完善、结构分带最明显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脉,在地质学界极具研究价值。凭借巨大的规模、完善的结晶分异、显著的矿化特征、多样的矿物种类和极高的工业价值,它被世界地质学界誉为稀有金属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文物普查和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
午后的阳光将可可托海三号矿坑镀上一层金光,这个矿坑位于富蕴县可可托海镇东南2公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名称:可可托海地质三号矿脉,文物级别: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何爱瑞熟练地将信息填写到登记表中。休息间隙,宋婕给家里人发了一条微信:“我们今天一天都在做实地调查,晚上整理完当天的普查信息才能回家,不用等我吃饭……”这样的微信动态从“四普”开始以来,她已经发过许多条。
富蕴县地处阿尔泰山脉,受气候影响,入冬早,冬季漫长。去年5月“四普”进入实地开展文物调查阶段后,仅有4个月的有效文物普查时间。
124处不可移动文物,就是124个故事。去年盛夏,她们曾深入离县城近200公里的夏牧场,那里7月都要穿棉衣。由于文物点位多,来回路途远,他们就借住在牧民家里。最棘手的是,夏牧场依赖太阳能供电,连续两天阴天,设备无法正常充电,工作被迫推迟,一周后她们才干完回到县城,但这些困难反而成了她们的难忘回忆。何爱瑞说:“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文物真相更近了一步。”
在山中河边寻找古岩画的日子里,队员们需要扛着枯木搭建简易浮桥过河;在戈壁滩进行古墓葬普查时,要忍受长时间的蚊虫叮咬和烈日暴晒。“我们开玩笑说,去年那4个月走的路,比以前一年都多,减肥效果杠杠的。虽然身体疲惫,但我们很有成就感,看着经过普查,文物点位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感觉特别充实!”宋婕说。
如今,富蕴县的文物地图上,124个用汗水和智慧绘制的坐标,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发现,更是文物普查员对历史的深情表白。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