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什么时候要二胎啊?一个孩子多孤单!”
最近半年,这句话成了我和妻子躲不开的灵魂拷问。我们总是相视一笑:“再等等看吧。”
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生不生二胎”这道选择题里,我们早已经用八年的育儿生活写下了答案。
01
黄金年龄的生育,
白银时代的抉择。
我和妻子是89、90年生人,今年正式迈入“高龄青年”行列。
8岁半的儿子正在读二年级,阳光开朗的模样常被亲戚们夸“养得真好”。
但只有我们知道,这份“养得好”背后,是妻子26岁辞职做全职妈妈的决绝,是无数次凌晨三点量体温的不眠夜。
家里两边的老人,尤其是我妈妈隔三差五就劝我们再要一个孩子,妻子也和我认真讨论过好几次。
回想起怀上儿子的那一年,妻子才26岁,正值生育的黄金年龄,一切都顺其自然。如今,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心里既感叹时间过得飞快,也开始认真思考家庭未来的规划。
说实话,看着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我也动摇过,尤其是看到他们身体不舒服时,我常常会想:如果孩子能有个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彼此照应,将来遇到困难也能有人分担,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直到有一个个加班的深夜,我收到妻子发来的简历修改稿——“2016-2018年职业空白期”几个字被标黄,像一道醒目的伤疤。
那一刻我突然清醒:二胎不仅是多双碗筷,更是两个灵魂对母亲全部的占有。
02
职场妈妈的简历,
总有一行看不见的空白。
孩子出生后,妻子毅然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白天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夜晚还要多次起身哺乳。
而她自己也从未停止成长的脚步,通过自学新媒体知识,她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感。
孩子生病时,她更是整夜不合眼,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密切关注体温变化。看着她疲惫却坚定的身影,我既心疼又感动。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小区里的宝妈们纷纷开始要二胎。
我妈和我丈母娘偶尔也会旁敲侧击:“趁着我们还没那么老,能哄孩子,趁着你们年轻,再生一个,两个孩子有个伴儿。”
可那时妻子的新媒体工作刚刚起步,每天忙着学习写文案,虽然辛苦,但眼里闪烁着对事业的热爱。
面对老人的提议,她总是委婉地说:“现在孩子还小,我想先把工作稳定下来,等以后再说吧。”
我知道,这看似轻松的回答背后,是她对家庭和事业的深思熟虑。
这个“以后”来得比想象中快,儿子上小学后,妻子终于重拾事业,却发现自己站在了更残酷的赛道:同龄人已是部门总监,她的薪资只有应届生的水平,而我的职场危机也在35岁这年突然降临。
03
35岁的顿悟:
我们不是在拒绝二胎,
是在守护三人世界的纯度。
这些年,我的工作也经历了几次变动。每当我为工作上的难题烦恼时,妻子总会默默支持我,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支持我的事业,妻子这些年一直在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时间,孩子小的时候,在她的事业上升期,她毅然放弃了好的工作机会,找了一个相对清闲的工作,方便照顾孩子。
在周末的亲子时光里,我们一起去公园放风筝、去博物馆看展览,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愈发强烈,那种幸福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样的周末在表妹家已经成了奢望。上周聚餐时,她9岁的大女儿突然问我:“舅舅,为什么妈妈从来不陪我拼乐高?”她怀里还抱着哭闹的弟弟。
表妹更是满脸疲惫地向我倾诉:“每天像打仗一样,老大要辅导作业,老二又离不开人,工作也只能勉强应付。”
看着她憔悴的模样,我不禁庆幸我和妻子的选择。现在的我们,下班后有时间阅读、健身,周末还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用在两个孩子之间小心翼翼地平衡爱,能够把全部的关注和呵护都给一个孩子。
有人问我:“就一个孩子,老了不会后悔吗?”我想起儿子昨晚的睡前告白:“爸爸妈妈,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
其实,生育从不是必答题,而是一道需要用整个家庭去书写的主观论述;这世上也没有 “应该” 生几个的标准答案,只有 “适合” 自己的生活方式。
与其反复征求别人的意见,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闭上眼睛,真诚地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你会发现答案其实早就在你的心里了。
生或不生二胎,本质上是每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一次自我审视。
在育儿成本攀升、职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我们这代人背负的不仅是生育的抉择,更是对‘何谓理想生活’的重新定义。
无论答案是什么,愿我们都能在别人的目光之外,活出内心真正的安宁;毕竟,幸福从不是用孩子的数量丈量,而在于每个家庭独一无二的温度。
最终,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都要明白——这是你的人生,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