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今天一大早,就看到了这个:
这篇文章值得细读,它传递的信号很重要。
昨天,有人为了吸引流量,编造了谈判不成、双方拂袖而去的假新闻,一度在朋友圈疯转。从人民日报今天发布的这篇文章看,至少在北京时间今天早上的时候,谈判尚未开始。
我特地到人民日报纸质版上研究了一下“版面语言”,这有助于理解这篇文章。
今天的人民日报一共8个版,这篇评论发在第三版左下角。第一版、第二版主要是领导在莫斯科的活动。
第三版上半部是中俄友好的相关内容。比如右上角的评论也是中俄友好,跟左下角的中美谈判的评论相映成趣。
它传递的第一个信号是:我们正跟好朋友欢聚,谈判是次一等的事情。
第二个,适度降低公众对谈判的预期,明确告诉大家:“谈,是化解分歧的必要之举,但指望一两次谈判解决问题并不现实。”
所以,虽然昨天“拂袖而去”的新闻是假的,但这种场面大概率将发生,而且可能出现多次。下周的股市,用不着为“没谈成”而沮丧。
去年以来的资本市场,往往对各种发布会、重要会议、谈判等预期偏高。等消息出来、政策公布,市场反而走弱。所以,引导预期很重要。
第三个信号是:最终大概率会谈成。
中方对谈判“有足够耐心和定力,以及奉陪到底的底气”。虽然把两种可能都讲了,但也告诉大家,还是要谈的,而且有足够的耐心。
目前民间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根本谈不成,不会有新一轮中美协议。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中美双边贸易额巨大,双方都需要对方,最终会有新协议。但达成这个协议的过程会很曲折,耗时比较久。
再请看人民日报评论的最后一段:
以负责任态度推动对话化解分歧,以战略定力守护核心利益,以开放包容汇聚合作动能。中国对中美经贸谈判的态度清晰而坚定。历史也将再一次证明:惟有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才能让谈判结出共赢之果。
所以,不需要悲观。
今天上午,统计局还公布了最新的CPI(居民消费价格)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同比分别为-0.1%和-2.7%。
这意味着经济依然偏冷,通缩持续。所以央行昨天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里说,要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适度通胀,是所有央行追求的目标,因为通缩对经济伤害很大,堪比滞胀。
中国的CPI比较理想的状态,是2.1%到2.6%左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会适度宽松下去。至于PPI,也应该达到2%以上,当前的-2.7%意味着实体经济比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