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党中央所在的延安,正经历着最严酷的封锁考验。
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海外援助通道被切断,边区数万将士的生产生活都陷入了困境。那一年的冬天,陕北特别冷,为了保暖,延安后勤部门自己动手做了一批毡帽。
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再加上经验不足,这批毡帽的样子有些难看:帽壳平塌塌的,很浅,根本遮不到耳,只盖了浅浅的一层头皮。最难看的,就是那个帽檐,软不拉叽的,老往下耷拉着,很容易影响视线。
因为帽子的式样太难看,戴上后显得很滑稽,很多战士宁愿挨冻,也都不愿意戴。
一天,毛主席发现办公室的角落里,堆放着这样一批新帽子,就拿了一顶,反复打量,说:“这帽子不错嘛,天气冷,怎么不分发给同志们戴上?”
警卫员一撇嘴,说:“帽子嘛,戴上倒是挺暖和,就是样子太难看了,戴到头上,别人一看到就发笑。谁也不愿意戴它。”
毛主席听了,不由分说地把手里的帽子往自己的头上扣,嘴巴里一个劲地说:“没人戴我戴,暖和的帽子我喜欢!”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走到哪里,就把这顶毡帽戴到哪里,包括开会、作报告,他都把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
一开始,人们看到了还想笑,但是,时间久了,也就觉得这个款式的帽子不那么难看了。久而久之。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接受了这种毡帽,再也没人笑话它难看了。
甚至,边区还流传起了这样的顺口溜:“八路军,头上戴着毡帽子,打仗就像钢炮子,敌人像个孙子。”这个款式的毡帽子也被人们亲昵地称为“钢炮帽”。
1940年,陈嘉庚前往延安进行考察。他对重庆国民党内部的奢靡之风深感不满,而在延安,他看到了军民们健康朴素的风貌,精神为之一振。
特别是当他见到戴着“钢炮帽”的毛主席,参观了毛主席的简朴住所,并与毛主席共进晚餐后,他深受触动。
在《南侨回忆录》中,他郑重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公忠耐苦,以身作则,纪律严明,秩序整然。”那以后,陈嘉庚逢人就说:“中国有了救星!”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伟大的领袖,却时刻以身为范,用勤俭节约书写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