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璐璐
5月9日,菏泽市召开“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市应急管理局防震减灾中心科长孔红蕾就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以及预警来了,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介绍。
据介绍,首先要区分一下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预报和预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不一样。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根据监测到的地震活动以及大地磁场、电场、地下水位和水温等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研究,是对“将要”发生地震的一种预测,它的实现难度较大,目前仍然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挑战。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已经发生之后,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通过技术手段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帮助大家迅速避险,减少伤亡。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简单说,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波:一种是传播快、破坏力小的P波,另一种是速度慢、破坏力强的S波。我们就是利用P波先到的这几秒时间,尽快研判地震的位置、震级大小,并通过预警终端将警报迅速发出去,提醒大家尽快避险。这就是地震预警的“黄金几秒”,虽然时间很短,但能挽救大量生命和财产。有研究显示,3秒钟的预警时间,可以减少人员伤亡的比例是14%;提前10秒预警,可以减少39%的伤亡;提前20秒,可以减少63%的伤亡。
那么,预警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同的颜色和声音代表了不同的震感程度和应对要求,如果看到红色警报,通常代表震感非常强、破坏性很大,我们要立刻就地避险,比如躲到桌子底下、蹲在承重墙角,保护好头部;如果是橙色,说明震感较强,也要提高警惕;黄色提示的是轻微震感,可以注意观察,冷静应对;蓝色通常是播报信息,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无论在哪种场景,安全第一、冷静应对。特别提醒:不要乘坐电梯,不要乱跑,更不能跳楼或慌张拥挤逃生。
当然,地震预警也不是万能的,它有误差和局限。比如:离震中太近的地方,来不及预警,震波直接就到了;有些区域监测台站还不够密集,精度有待提高;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受地质结构影响,可能出现误差或误报;网络、电力故障也可能影响接收。所以,我们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一项服务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科技成果,我们要学会接收、理解和正确应对预警信息。同时,也要配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预警系统,把这项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