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中国外长每年都将访问的第一站定在了非洲,再加上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中非论坛,中非双方交流合作的频度与深度持续提升。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非洲军官年度来华培训项目,似乎也已经形成了机制化安排,成为了中非双方防务交流的重要品牌。
日前,我国国防部就发布消息称,应中方邀请,埃及、肯尼亚等在内的40多个非洲国家,近百名军官将来华访问,期间将赴北京、长沙、韶山等地参访交流。
(非洲将派军官代表团来华)
这次活动,已经是我国国防部第四次组织举办了,目的就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的成果,深化中非军队之间的传统友谊。
从这通公告其实可以看出,中方安排是有特殊用意的。
此次非洲军官将参访的三个地点,分别是北京、长沙和韶山。
其中北京是中国首都和政治中心,是对外展示国家主权、国防政策的窗口。外国军官通过和中方各部门展开正式会谈,有望深入解读中方“防御性国防政策”和全球安全倡议,增进非洲军官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并且以首都为起点,也凸显了中方对中非军事交流的高度重视,为后续的行程确立了“政治互信”的核心框架。
第二站长沙,是我国的国防科技重镇,拥有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导航研发中心等顶尖机构,集中体现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技术实力。其中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此次的承办方,是我国军队最高科技学府,“无人系统”、“智能装备”以及“军事大数据”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可直观展示中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非洲国家军队现代化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技术交流,打破西方对所谓“中国军事援助仅为低端装备”的刻板印象,推动中非从传统军贸向“科技赋能型合作”升级。
最后一站韶山,则是我国红色历史地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弱胜强”“自力更生”的革命叙事,与非洲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形成精神共振。
通过这一站,中非可超越单纯的军事技术交流,通过历史文化纽带构建“发展道路认同”。让非洲国家通过中国的成功经验看到,小国亦可通过自主探索实现崛起,这也同他们追求的 “非盟2063议程”形成了战略呼应。
(赞比亚空军的L-15教练机)
对于非洲国家而言,来中国这一趟,不是为了看看中国发展得有多好,主要目的是通过取经来帮助自身实现两大战略目标。
首先是摆脱安全困境,应对区域冲突。在非洲萨赫勒地区、索马里等地,持续面临“博科圣地”“青年党”等极端组织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洲国家急需中国在无人机监控、情报共享、维和培训等领域的支持。
现阶段非洲54国还有32国军队都严重依赖冷战时期的苏式武器,但近年来引进中国武器的非洲国家,都实现了战斗力跃升。
其次,则是要摆脱西方控制,寻求战略自主。过去很多非洲国家都是西方的殖民地,美西方国家就对这些国家的武器出口附加了很多政治条件,比如要求配合反移民政策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方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就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如今访问中国,也可向西方释放“多极化合作”的信号。
而站在中方的角度来看,多次举办这一活动,自然也存在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现阶段我国唯一海外军事基地就是在非洲,通过军官培训,联合演习等活动,可以帮助中方获得区域安全架构话语权。再加上中国在非洲拥有很大投资和俄企业,强化军事合作可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非投资的风险。
此外,在美国推动所谓“非洲繁荣与安全法案”遏制中国之际,中方也可通过军事合作,来巩固“全球南方”的基本盘。刚果、几内亚等资源国军官访华,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锁定矿产供应提供政治背书,为中方在和美国的战略储备竞争中提供优势。
最后,中方将推动“不干涉内政”“对话解决争端”等写入非盟安全框架,也能有效削弱西方所谓“人权干预”的话语体系。
(中非加强军事合作)
说白了,现在中非军事合作早就不只是 “卖武器” 这么简单了,而是从安全理念、产业合作到国际秩序的全方位深度绑定。对非洲来说,这是摆脱“安全附庸”的好机会;对中国来说,更是突破西方围堵、构建新全球安全规则的关键一步。
未来双方能不能把短期合作升级成长期制度性伙伴关系,说不定会影响 “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