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而言,历史就是过去的一段不可重复和忘却的旅程。历史可以时过境迁,但一定不是过眼云烟。历史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彻过往的原型,使人明智、使人清醒。历史是一个丰富的智库,可以打破时间局限、格局局限、认知局限,使人有更高的思维维度,帮助人在当下做出更实际正确的判断,更加科学地预见未来。基于此,我写下这篇回忆与思考。

一、我在党史部门15年的简要回顾

  2002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我在中共运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担任主任,兼职市委《运城市情》杂志(季刊)主编,大致是15年时间。


《运城市情》杂志


  期间,在市委领导和上级指导下,依靠单位全体成员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克服了经费不足、人员力量不足、综合实力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在一个弱势部门,坚持用“自强力量、不断创新、上下求索、努力不止”的精神,以“百家创业开路,一门撰述鉴后”的责任担当,完成了下面各项工作,约计2000万字。当时的工作,被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室负责同志评价为“有想法、有看法、有干法”;被省党史研究室树立为“一南一北”典型(运城代表南边典型);我个人作为全国党史战线先进工作者,受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接见,接见照片还在《山西日报》2010年12月9日头版头条刊登。

  第一,在党史工作组织领导方面,大胆进行工作创新。在市(地)委设几位副书记时,党史部门归属一名副书记分管。由于党史工作面涉列比较宽,在市委副书记职数减少、党史部门归属一名市委常委分管之后,有些工作不便于协调。我便通过组织沟通、批准,把市(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市委副书记担任,改革为市委书记担任,把市委的几位相关常委也吸收进来作副主任,大大便利了对内对外的工作开展和协调。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省上的肯定支持。

  第二,在党史基本著作方面,主要出版完成了《中共运城地方党史》(1921--1949)、《中共运城党史大事记》(1921-1949)、《革命遗址遗迹(运城卷)》(1921-1949)。

  第三,在党史资料编写和课题研究方面,主要出版物有《运城建市五年史》(2001-2005)、《运城建市十年史》(2001-2010),《改革开放30年(运城卷)》(1979-2009)(获国家出版物优秀成果一等奖)、《抗日战争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运城卷》、《60年历程60年辉煌--纪念运城解放60周年》(上册--先进个人;下册--先进集体)、《李雪峰传》等。

  第四,期刊工作方面,编辑出版了《运城市情》杂志(原刊名《河东党史研究》)(2002--2016),十五年间,大约50期(期间有合刊)。期刊由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管,由党史研究室主办。期刊特点是主题重大、图文并茂,印刷精良。这个时期,它已成为一个全市关注的综合宣传平台。连续办刊15年,在当时市直大约200个部门、机关和单位中是唯一的;在全省11个地市党史研究室来说是唯一的。省党史部门一位负责人感慨道,运城党史部门坚持办刊是担当了一项文化使命!如果说办刊是挖金矿,挨不到党史部门;如果说办刊是个香饽饽的事,也抢不到党史部门手里头。他责令省党史部门到运城学习办刊的经验。

  第五,展览和宣传方面,组织编辑、制作了《60年历程,60年辉煌——纪念运城解放60周年》(1947-2007)展,共六十块展版,上万人参观,规模宏大引人关注;《纪念运城抗战胜利70周年》(1945-2015)展,七十块展版在市县进行了巡展;策划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绛州澄泥砚系列展”(一套22方),联合新绛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制作,向全国抗战胜利纪念馆、军事博物馆、南京抗战纪念馆、滇西抗战胜利纪念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等七个国家级展馆捐赠,并被永久性收藏。联合市直机关党委,共同组织开展“市情知识千题问答活动”,编辑了《市情知识千题专刊》,印发2.5万份,发送市直机关单位所有党员,并在市直200多个单位中组织了活动的初赛、复赛、决赛,《运城日报》头版进行了十多次报道,市电视台对决赛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录播。市委主管宣传的负责人感慨地说,从来也没有看到过党史部门也能这样红火啊!

  第六,在行政工作方面,大力推进单位标准化建设。把单位的原两个科室扩建成四个科室,把单位财政零预算增加到30万元。还先后为单位新购两部车辆,增加了三名人员编制,分两批公选了五名高素质干部。在虽然老旧的办公楼内,普遍安装了各房间的电话和空调,改善了办公条件和设施。

  第七,在2003年和2005年我个人两次参加山西省副厅级干部公选,成绩名列前茅,均被考察公示。2006年参加运城市委关于“县(市)长公选活动”,进入考察公示之列。客观上提升了党史部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八,各方面对党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我个人先后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总支书记、市劳模,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二等功;我市党史工作经验和办刊经验在《山西日报》《山西史志》等报刊长篇刊载;个人在全国党史战线五年工作(2001-2005)总评中获“先进工作者”称号,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报”等六家新闻单位授于“中华英才”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做专题为“创新党史工作,不负历史重托”的报告,获得与会200多人的好评。

二、近十年来的人生思考

  我今年65岁,已经退休5年了,是个二级巡视员。屈指算来,1983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在体制了工作三十八九个年头。期间,在盐湖区委办工作4年,在运城市(地)委办公室工作15年,在市委党史部门工作15年,在市人大工作5年。



  2016年8月底,我离开工作过15年的市委党史研究室。现在是2025年5月了,说来已经过去10个年头了。按常理说,15年是人生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何况这还是我人生能够“正有作为”的黄金期,很值得回忆和总结;过去的10年中,也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写这样一篇回忆;加之,我作为一个地方文化人,写这样一篇文章并不费多大的劲。但是,实际情况是常常提起又放下,思绪良久,动不了笔,说来想去就是不愿意触及或揭开它。

  历史让人难忘和纠结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往看来的主要原因:一是以往看来它是人生发展的历史大曲折。从市委办这样的官场中心走向了冷清偏门,改变了人生预设的前进方向。当时一位地委负责同志给我讲过,在我40岁左右的年龄上,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二是以往感受到的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漫长煎熬期。曾想过“屈身度金“,但未曾料及成为“沉轮”。在这里我历经了许多“基层人”和“上层人”的白眼、势力眼,还有低看、小看;经受了许多因工作求人帮助的艰难和痛苦。三是以往以为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低潮。我努力工作十多年,并不一定被某些领导看好、重视、关心;我参加了三次公选并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既未“上位”,也未“下沉”。十五年时光的流失,我不再富有年华,人生黯然失色价值锐减。当时,市直一位资深的局长评价我说“到处是花,无一是果”。我感到组织体系和社会天平受到了腐败者的影响和破坏,这成了我精神世界的伤疤。

  现在,历经更长时间更加深刻的思考,我认识到这是一段鲜红到火红一样的、永远不应忘却的可歌可泣的岁月。在这期间,我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反思得失,得到了一种更加深刻的精神力量。

  一是热与冷。人生都想轰轰烈烈的做一番事业。但是只有热心和热度是不够的。问题是要冷清冷静的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不能简单的模仿他人,也不能简单的去跟随社会的热点。之前我在市(地)委办公室工作,是个中心部门、权力部门、热火部门,不愿来到这个冷清的部门工作,只想下到县市锻炼。现在看来,那时已经下到基层的人未必就干成了事。自己那时下去了,也不一定就适合干那样的事。应该说,自己的专长在于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更适合做个学者、文化人,不怎么会权术斗争。我还要强调的是,人生能如意和成功,往往还要有几分运气遇见高人贵人,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才便于干成事。我没有去基层一线工作,可能是一种命运,但在一定意义上减小了人生的风险,冥冥之中保护了自己,不一定是坏事。

  二是性格与成败。我这个人“谋事多”,心性单纯、性格耿直、言语明快,爱谋事爱干事,与同类同伙者一呼百应一干就成。但自己“谋人少”,不善于察言观色,攀龙附凤,攀高接贵。难怪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在党史部门一干就是十五年,活干的不少,当官的运没有来。但话又说回来,处在这样一个小单位穷单位弱单位,没有什么争名誉地位的事,何谈什么巨大利益,也使我没有犯下历史的大错,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从强势部门到弱势部门认识到了一种工作的内在逻辑----强势部门一分付出三分收获,弱势部门三分付出一分收获。我认性也认命,我没有退缩和怯弱,充分发挥了性格另一面,这就是勇毅坚强、吃苦耐劳,不服输、不信邪、不怕穷,用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支撑我走完了党史工作十五年的求索历程。

  三是清廉与安全。我是一个“三农人”——出身在农家,生活靠农业,生长在农村。兄弟姐妹没有务工经商的,夫妻二人是地道的工薪层。但是几十年来我坚持一心工作心无旁骛。身处在党史这个“贫弱”部门十五年,守住了底线,警戒了红线,历练了我的心志。如果在有权有势的岗位上,加之特殊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推动,也可能出些难以料想的问题。放眼望去,几十年来和我有过上下级、同事关系的(包括省上的、别的地市的、当地的),有30多个人在监狱度日。相比较于他们,我是安全了,走出来了。正所谓一句流行语,多数人看你飞的高不高,很少人问你飞的累不累?不怕你飞得高,就怕你落不稳!名誉地位金钱很重要,但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不要迷恋物质世界,人更应该看重自由、幸福和价值。

  四是待遇和出路。虽然此间我被公示过两次副厅长和一次县(市)长人选,不少人为我的公选成绩和影响较好,可最终没有“上位”(提拔重用)也没有“下沉”(基层锻炼),都与目标失之交臂。虽然中办在前些年专门下达过文件,规定在地级市机关下属各单位,连续任正处级实职15年的领导干部,不得再推荐提名任命同一职级职务,应根据本人情况做出安排(包括晋职或晋级),我在2016年市里换届时全然符合文件精神,但又一次与“成熟机会”失之交臂。此事可能是个典型,得到了原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吴部长的批示。好在此事沉积十六年之后,2019年终于等来了第四次机会,我被解决成二级巡视员。没有跑、没有送,最后赶上了晋级机会,这是人生的机遇,也是组织的关心。人生百年,路还很长,这很好保障了我退休以后的生活,也解开了我的“心结”,其不乐哉。我苦苦奋斗了几十年,这不也是笑到最后了吗?

  总之,走过人生的大半,我认识了人生成功的三大规律----成功在于一世,不在于一时;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建立和运用好“目标、能力、资源”等边三角形的匹配平衡体系,单纯强调一点都会失衡和失败;金钱名位都是双刃剑,掌握不好就是灾。我找到了打开人生幸福大门的钥匙----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成就自己。对人生的成功有了一种深刻的逻辑思考----别人的光鲜亮丽终究不是自己,自己不可能是任何人的复制品;不要简单的仰慕复制追踪别人,强求去复制别人,走别人的路,有可能给自己引来灭顶之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