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专家建议睡前30到60分钟数字戒断#的话题上了热搜。

原来,是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针对4.5万名18至28岁受试者搞了一项新的调查。

调查显示,睡前玩手机每增加1小时,失眠的可能性就提升59%,睡眠持续时间减少24分钟。

而且,这种效应和你在刷什么内容没有关系。

不论是消遣或工作学习,只要你在睡前长时间看手机,就会难入睡。

所以,建议容易失眠、休息不够的朋友,可以在睡前30至60分钟内,放下手机,开启戒断模式。

事关自己玩手机,网友们可是有话说了:

戒手机?这比戒毒还难吧! 我是经常看着手机很困,一放下手机脑子突然很活跃,各种胡思乱想。 昨晚尝试九点半戒断手机,果然睡得好很多,而且半夜都不醒。

难道,数字戒断真的和睡眠有关?

其实,不止是睡眠,当你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变清爽,甚至你命运的轨迹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依赖手机哄睡。

似乎,不在睡前刷几个视频,脑子里就总是会东想西想。

但一刷视频,就停不下来。

好不容易睡着了,梦又很多,非常容易在半夜醒来。

半夜一醒,上个厕所,又拿起了心心念念的手机,开始刷各种消息。

一会儿社交平台,一会儿短视频……

把各种小红点清理干净后,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时,不仅会给再次入睡造成困难,而且第二天早晨起来,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


你问我为啥这么清楚?

我老爸就是这样,别看他每天都睡得早,但每天半夜都会醒那么几个小时。

所以,睡眠质量十分差,实在困了,还得靠第二天来补觉。

劝了好几次,但他就是忍不住。

别说他了,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只要有意识,就得把手机锁在身边。

只是,对于辛劳的打工人而言,休息不好就意味着工作效率的下降,实在是难。

但当我们全家人尝试睡前手机戒断时,别说人,狗子的睡眠质量都好了。

老爸说,现在半夜醒,逼着自己不看手机,还真是二次入睡的时间短了不少。

这是为什么呢?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梅俊华表示:

手机等电子设备放射的短波蓝光,会对视网膜产生强刺激,进而干扰生物钟。 如果你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在睡前受到8分钟蓝光刺激,身体的兴奋时长就会超过1小时。


如果你问,那为啥我一放下手机,反而睡不着呢?

这是因为,你盯着屏幕看了太久,视觉已经处于疲劳状态了,但是手机里的内容却会刺激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

但这么做的时间久了,不仅会形成对手机的依赖,还会造成睡眠障碍。

而手机戒断,则是拯救睡眠最好的方式。

如果睡前觉得无聊,可以选择轻音乐、看书等放松的内容,或者改做泡脚、冥想等活动。

即使非看手机不可,也应当开着灯,并把屏幕调成夜间模式,并且和眼睛保持30—50厘米的距离。


前段时间,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首期成果报告会上发布了一项数据:

68%的儿童,每天平均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近2小时。

80、90和00群体中,则有四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超8小时。

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人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手机上。

这么想想,是不是挺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手机不仅会剥夺了我们的时间,而且还会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焦虑。


网友@史东 就曾表示,手机正在全方面围剿她的生活:

第一,社交媒体加重了她的攀比心。

她时常需要通过发布生活状态和漂亮照片,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只是,结果却适得其反,等待别人点赞的时候,她变得更加焦虑,甚至还会因为点赞量而陷入自我怀疑。

第二,手机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

不仅会消耗掉自己碎片的时间,而且还加剧了自己的拖延,长时间无法无法投入到工作中,让焦虑更甚。

第三,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名人,还会给她带来收入和物质上的对比,有时候,她常常会想,为什么别人可以,自己就不可以呢?

后来,她逐渐明白,自己是被手机带来的滤镜害了。

别人呈现出的生活,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全部。

而生活在这层隔间里的自己,却处于一个进不来出不去的状态下,所以会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她开始进行数字戒断。

刚开始戒断的时候,别说有多难了。

但坚持下来之后,她的状态却肉眼可见好了。

她变得不再执着于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来源和价值认同,不再期待别人的点赞和赞美。

甚至,还把计划了很久的法文课提上了日程,有更多的时间和朋友打电话,也用新爱好填满了时间的空隙。

假如,你也因玩手机而焦虑,不妨从数字戒断开始,给自己开启新的旅程。

那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仅有了大把的时间,去完成各种早就立下的flag,而且可以从书籍、电影里去获取更深度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少了别人的围观,你也能渐渐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找到自己的节奏,过好自己的人生。


社会学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延神。”

很多人沉迷于新技术、新媒介,是因为它帮我们打开了生活,延伸了认知,重构了世界。

但有时候,延伸意味着麻木,麻木意味着截肢。

所以,很多朋友在玩手机的时候,发现自己是收获了一层虚拟身份、拥有了一层数字快乐,但却离真实的快乐越来越来远了。


网友@Leon就是如此。

他是一名科技记者,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每天控制在4个小时,倒不至于让自己“成瘾”。

但他的困惑,却是智能手机似乎正在剥夺他的灵感。

采访间隙,他本想打个游戏、听听音乐,放松一下,但却在不知不觉变得更累;

浏览社交网站,看看新闻,本想找点儿创作灵感,却总是卷入各种情绪碎片中;

只是想点个外卖,但却因为各种月卡、红包、积分而变得焦灼……

自己和手机的关系,似乎陷入了“你跑,我追,你插翅难飞”的怪谈里。

于是,他开始尝试数字戒断。

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渐渐的他发现,那些原本以为必须使用智能手机的事情,都可以寻找替代品。

和亲友沟通,可以使用短信、电话;

采访,可以回归录音笔、笔记本和电脑客户端;

打车,也可以探索城市智慧政务系统提供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有了“无聊”的时间。

原来刷手机的时间,他用来躺着、靠着、坐着、站着……

一段时间下来,他发现,即使自己什么也不做,也能变得平静。

有时候,他还会和“无聊”互动,比如去维修在二手集市上花20元淘来的打字机,拿着老掉牙的胶片相机去刷街。

甚至,在数字戒断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各种感官似乎都复活了。

手机终于不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而他的眼睛和双手居然也都获得了解放。

等公交和乘地铁的时候,他不必再低头应付那些未读的小红点,反而抬起头来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和神态、甚至是地铁上的广告……

而这一切,都让他触摸到了现实的幸福。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做得这么绝。

但至少可以尝试阶段性放下智能手机,进行数字轻戒断。

那时候你也会发现,那些被屏蔽的感官似乎在逐渐恢复敏锐,你和真实世界的也会变得距离更近。


前段时间听讲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博士向安玲说:自己有段时间特依赖AIGC,干啥都需要让AI先过一遍。

即使自己尝试过戒断,但总是有种不安感。

其实,这还算好的,至少是让手机来辅助自己进行工作、生活。

但很多朋友从手机中获得的,却只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困在茧房里的认知。


博主@柒公子就曾感慨,自己有13年的时间都沉迷于手机。

还记得刚上班时,她就换了当年最流行的触屏手机。

这一下子给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发现只要轻轻滑动手指,就有看不完的明星八卦和热点话题。

只要有手机在,她就不会觉得无聊,甚至一个人也能连刷几个小时。

紧接着,短视频、短剧、直播购物……

一波接一波的新鲜事物,让她应接不暇,她恨不得整个人都长在手机上。

只是,时间一长,她却发现只要手机有一刻不在自己身边,就会有觉得空虚。

甚至,工作效率也下降的厉害,原本一小时能完成的任务,总要拖一天才能做完。

更可怕的是,她觉察到,自己能坚持看的东西越来越短,注意力的停留时间也越来越短。

当她尝试跳出来,进行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时,发现这些能力早已经溜走了。


其实,早在1985年,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就警告过世人:

要警惕那些让我们上瘾的东西。

因为,毁掉我们的,从来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

这也十分贴合如今的社会,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用手机去抵达快乐,甚至在尝试用无休无止的娱乐去代替思考和学习。

只是,当我们都被大数据的算法套牢,就会慢慢变得不再思考、甚至不会思考。

如今,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开始尝试反向控制算法。

他们通过搜索深度内容、阅读有用知识来训练AI为他们服务,开启了与新的数字生活。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正在丧失思考力,不妨从数字戒断或反向控制算法开始。

当你开始读一本好书,或许也能慢慢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各种垃圾信息中拉回,重新建立深度思考的能力。


《娱乐至死》中有这样一句话:

娱乐本身并无对错,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元素。

但如果它让你上瘾,甚至抓着你往下堕,你就得注意了。

毕竟,真正能够促人成长的,从来不是网络世界那些虚无缥缈的娱乐。

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你读过的每一本书、你所见过的每个人、你所拼搏的每分每秒。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能够战胜自我,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权。

或数字戒断,或数字极简,其实都是人生的一场逆战。

虽然难,但你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能看到更真实的生活。

文末点个,愿你清醒真实地活,愿你有力美好地过。

作者 | 纳豆,我在弹指间环游地球。个人公众号:四五页(dreaminggirls3)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