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达州市宣汉县在作风问题教育整顿工作中,紧紧扭住乡镇干部“机关化”倾向问题,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广大镇村干部走出机关,走到田头,把群众热切期盼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头,受到群众交口称赞。目前,宣汉县信访积案存量同比下降30%,到县集访量同比下降50%。
上门问事:问题在一线找,走村更“走亲”
“王书记,我孙女想转学回来读书,对户口迁移和转学手续等事情很不了解……”宣汉县东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艳接到了育才社区李阿姨的咨询电话。
今年初,王艳联系挂包东乡街道育才社区。最初他敲响李阿姨门时,李阿姨对这个年轻的街道办领导极不信任、甚至反感,当聊起社区存在问题时,李阿姨吞吞吐吐、若有隐瞒的说了几个“老旧小区”的小问题,没想到王艳马上作出安排,没几日就得以解决。自那以后,王艳与李阿姨经常联系,在社区碰面时,总唠一唠家常、聊一聊变化。
据了解,为防止问题查摆出现“找不准、找不全、找不实”等流于形式情况发生,宣汉县乡镇(街道)包村领导、村干部根据日常了解情况,带着对标自查出的问题,拟定政策宣传、上门服务、问需问计“三张清单”,一户一户上门攀亲,一村一村解剖麻雀,有效促进乡镇(街道)干部主动走到群众中去,把工作做到家门口,有事帮办促成、无事交心联心。
截至目前,宣汉县收集意见建议3546条,共查摆出涉及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5大类问题2314条。
下沉议事:良方在一线寻,会诊更“慧诊”
“镇上领导在村里开大会,专题研究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还问我们意见,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提及此事,宣汉县峰城镇仁义村村民牟均兴奋不已。
仁义村,一个距县城近70公里的高海拔山村,曾是脱贫攻坚重点村。镇党委为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最终确立发展种植车厘子。此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嬗变,充分凝聚了干部的心血,群众的智慧。现如今该村集体收入已是远近闻名的“百万村”,种植规模达到了1000余亩,产量近10万斤左右,预计产值500多万元,直接带动园区100余户群众持续增收,户均增收近8000元。
作风教育整顿,找准病灶是前提,对症下药是关键。宣汉县乡镇干部去“机关化”后,各乡镇(街道)干部坚持眼睛向下、关口前移,更多干部下沉到村、走访进户,采取“村民大会、院坝会、田坎议事”的方式,会诊问题的难点、堵点,“慧集”更多来自群众的“土办法、好建议”,为村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实现“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疑难”的效果。
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街道)通过“田间法庭、巴山夜话、坝坝会”等形式现场解决群众邻里矛盾、土地纠纷、赡养争议等4500余起,为民办实事好事6000余件次。
一线办事:整改在一线抓,见效更“见笑”
“进农户、说土话、办实事,我们既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又学会了做农村工作,对我们的成长进步有很大的帮助,关键是老百姓还认可!”宣汉县白马镇选调生杨苗苗感叹道,“走出机关到田间地头,凝聚了人心、拉紧了干群关系……”
“以往办个事情来回跑,有时去了领导还不在……”不到5分钟就办完了社保生存认证的蒲江街道居民王应梅,抑制不住内心喜悦的心情,笑意推满了眉梢,翘起大拇指说,“现在太安逸了,行动不便的村民还可以享受上门帮办、延伸包办服务。”
宣汉县聚焦查摆出的问题,坚持把问题整改在群众身边,建立查摆问题和风险隐患清单,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分类施策,精准整改。对一般性问题责成干部自行整改,对典型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带头、干部全员参与,动真碰硬找问题、直面问题抓整改,一件接着一件改,一茬接着一茬干,直到问题彻底解决,让群众对整改成果可感可及、满意为止。对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群众不满意的严肃追责问责。
截至目前,宣汉县37个乡镇均建立整改台账,立行立改事项536条已全部整改到位,限期整改事项1778条正在一线全力推进中,乡镇干部“机关化”倾向得到了有效根治。(张平、黄红财、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