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参议院以67票赞成、2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确认戴维·珀杜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戴维·珀杜是一名共和党人,曾于2015年至2021年担任佐治亚州联邦参议员。特朗普在声明中说,“他将帮助我实施维护该地区和平的战略,并在与中国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和特朗普一样,珀杜也是先经商后从政。在经商期间,他曾担任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曾在香港以及新加坡居住多年,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十分了解。这个时期,他的主张与特朗普并不相符。例如他认为,应该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等亚洲国家,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和特朗普当前推动制造业回流的主张相对立。不过在从政后,珀杜的对华态度就出现了变化。他曾致信时任国务卿蓬佩奥,扬言要警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难看出,他从政后对华态度就开始变得越发不友好。
戴维·珀杜(资料图)
戴维算是美国的“知华派”政治人物,也就是“中国通”,因为其曾在香港居住多年,还走访过中国。另外他的对华主张有着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不同于美国的鹰派政治人物,他在香港和新加坡都有很长的生活经历,虽然无法影响中美贸易的作用,但在中美商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戴维本人曾就中美经济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当时他说的是,美国需要觉醒,与其打压中国的发展,倒不如与中国展开竞争,美国应该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而不是“脱钩断链。”
实际上,珀杜的任命本身就映射着美国对华策略的阶段性调整,想通过供应链硬性管理实现“部分脱钩”与“选择性合作”并存。然而,这种一厢情愿的策略忽视了两大前提:其一,美方需承认全球化贸易的供应链应为“共赢链”,放弃“唯我独尊”的幻想;其二,珀杜必须超越政治站队思维,将其对中国商业生态的认知转化为切实的利益平衡方案。若美方持续将供应链武器化,而非视作稳定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即便是最精明的“商业操盘手”。
白宫(资料图)
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中美因为关税战问题关系已经接近冰点,美国在这个节点上任命大使,自然不是普通的人事调动。其一大使的到来通常释放两国关系“缓和”的信号,也能为所在国带来更新的政策动态。其二是珀杜大使来华必须要经过递交国书环节,会和中方共同发表声明,对于两国关系上升利好;其三是现在特朗普政府正处于美国尽力要和中国会见,但中方就是“不见”的时候珀杜是身负使命而来。
有意思的是,珀杜以前做生意时,曾极力鼓吹要将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到亚洲,因为这样能够极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现在为了附和特朗普,又回过头来吹捧“制造业回流”,妥妥的精分。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和光同尘”,我们愿意和各国友好往来,但前提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话放在中美关系上同样适用。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才确认新的驻华大使?首先,关于珀杜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件事,早在去年特朗普刚赢得总统大选的时候就曾提到过,当时他给出的理由是,珀杜拥有40年的国际商业经验,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亚洲和中国工作。特朗普认为,让珀杜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可以帮助他实施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战略,并在与中国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特朗普对珀杜是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对中美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但事实上,珀杜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对华“鹰派”。这位新任的驻华大使,人还没到中国呢,就已经先给中国下了2道“挑战书”。在不久前的一场听证会上,珀杜先是将中美关系描述为“21世纪最为关键的外交挑战”,并强调他会以“细致入微、超越党派之争且具备战略性的方式”来处理对华关系。紧接着,他就开始展现对华强硬的一面渲染所谓“中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