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你情我愿,这就决定了即便中国意向对俄罗斯进行大举投资,俄罗斯也得伸出手去接,而不是坐等在家里,让中国赴俄建厂,招聘工人,自己全程只需出台几个草头文件即可。
俄卫星通信社5月9日援引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话说,俄中缺乏严肃的投资环境,有必要从单纯的贸易合作转向技术和投资合作。比如,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迅速增长,但自己尚未见到俄中合资工厂或者中国独资工厂数量增多。
又比如,自己听到了太多关于俄中联合发射航天器的暗示,但目前没有任何进展,或许俄中需要克服某些顾虑。马斯洛夫发表上述言论恰逢中俄领导人会晤,并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之际,不免有些不合时宜,但结合俄罗斯的处境考虑,好像又有那么一点道理。
准确的说,俄罗斯需要投资、技术,而中国更多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粮食,出口工业品,俄方或认为这有失公平。事实是,中国在过去投资过俄罗斯,但俄方投资环境不佳,导致中企对于继续扩大对俄投资缺乏信心。即便官方对此作出了解释,但始终不能打消外资的疑虑。
可能在马斯洛夫等俄罗斯精英曾看来,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但就是引不来凤凰筑巢,那么责任就只能归咎于外国投资者了。对此只想说,中俄关于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应算作某种指引,至于投资者如何决定,那就是人家的事情了,官方总不能拿枪逼着人家投资吧。
再者,俄罗斯仍处于战时状态,谁又能保证中企在俄建立的工厂不会成为乌克兰无人机和导弹的攻击目标。因此在尘埃未定之前,广大的中企还是应慎之又慎,毕竟资本是自己的,一旦进入俄罗斯,很多事情就不是自己控制得了的。
值得注意:俄乌战争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俄罗斯的经济开始有些吃不消了。这种情况体现在: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俄罗斯的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超过10%的高位。甚至,在今年1—4月,中俄贸易总额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5%。
外汇日益枯竭,投资又进不来,俄罗斯的经济就只能每况愈下,这便是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厘清这当中的逻辑,我们就能理解俄罗斯对于中企无法扩大对俄投资的无奈了。可话说回来,中方虽是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但事关两国更深层次的合作,恐怕还得俄罗斯首先动起来吧。
如果没有记错的吧,中俄曾就CR929项目展开了长达数年的紧密接触,但俄方出于保密心理,拒绝透露研制大飞机动力所需的技术细节,从而让这一项目最终不了了之。俄方以为中国离开自己就转不了,结果中国还不是在大飞机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嘛。
所以说,中企未能在俄大规模投资,责任应归咎于俄罗斯,是俄方放不下“历史成见”,固守成规,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如此中方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能在外贸领域和俄罗斯实现简单的“以物易物”,当然这已经是中国作为朋友,给予俄罗斯帮助的极限了。
总之,现阶段中企是很难在俄罗斯落地生根的,中企只在乎俄罗斯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如果俄罗斯精英层认识到问题所在,那就从现在做出改变,开始韬光养晦,而不是认为自家的市场应该成为和外资谈交易的筹码,让自己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