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原创文章,全网保护中,抄袭、搬运、转载必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象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陈永贵、石传祥、雷锋、焦裕禄等等,他们在战争年代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给了人们甘心情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建设不畏艰难困苦的伟大革命精神,让更多的革命仁人志士和工农大众,积极投身到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当中,让勃勃正气飘扬在中国大地。那么,农业改革的先锋典型小岗村,能够成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榜样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榜样的含义:“榜样,是指通过行为、品质或成就,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并成为他人效仿对象的典范。其核心在于通过正向引导激发他人潜能,推动社会价值的传递”。
小岗村,1978年的“18个红手印”,一举成为了我国农业改革的先锋典范。那么,我们就应当按照“榜样”的含义,去与小岗村在农村改革之前和之后,进行一下对比。让“实践是检验真理”,来检验一下。
小岗村之所以成为了农改的先锋典型,主要是小岗村“18个红手印”领先做了分田单干的这件大事,我们把这一行动往榜样中的那个“行为”上去沾、去靠。
然而,在榜样含义中的“行为”的后边,还有“品质”和“成就”的另外两个要素。
榜样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它的“品质”而言,是应当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的。
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历经数千年积淀的文化精髓。而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它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体现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使命感。要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境界。
从上边的阐述,我们对照小岗村在农村改革的前后,都难以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难对上号。
在集体经济时,小岗村有着很好的土地条件和人均4亩多的耕地,却直到1978年的粮食亩产只有几十斤。这是为什么呢?根子就是怕个人吃亏,丝毫不愿意为集体和国家多出一点力气。“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这“三靠”恰恰是小岗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小岗村的土地落差,介绍是3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像昔阳县大寨村那样,从1952年就开始搞农田基本建设,用不了3到5年早就把土地平整完了。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种植粮食,去除大丰收和自然灾害的年景,达到亩产400粮食并不困难,人均4亩地乘以400,那是一年收获1600斤左右粮食,去了上交公粮和留是集体储备粮,人均年500斤的粮食还能不够吃吗?还用得着去外面讨饭吗?
另外,小岗村的气候条件也是很不错的。介绍为:“地处淮河南北交界部位,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长”。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1978年农改以前,为什么小岗村的粮食亩产只有40多斤呢?明白人一想就知道,集体经济时种地要给国家交公粮,集体还要留储备粮,小岗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这与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情怀、社会责任感,是不是根本对不上号呢?
在1979年分田单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就获得了粮食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竟然是前15年的总和。地还是那个地,也没有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竟然大丰收了。这说明,以前的小岗村就因当年收获这么多的粮食。天地之别的原因,就是分田单干后是给自己干了。小岗村分田单干后的粮食产量天地差别,印证了的是私心严重。
再简单说一下榜样必须要有可复制性,即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后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前看到过网络上爆料,说小岗村受到40多亿的财政援助,我本来不是很相信。近期又看到了网络上爆料,小岗村已得到过财政援助80多亿元,人家还拿出了大数据为证,只能暂切相信了。
如此一来,小岗村改革后的“辉煌成果”,是在财政慷慨援助下取得的。这样就让榜样的可复制性,被彻的底否定。
在农村改革以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都实行了分田单干。在相同的条件下,其他的农村能够通过采取相似的方法和步骤,来产生与小岗村类似的结果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财政不可能对全国所有的农村,都像小岗村那样给予慷慨的援助。
综上所述,小岗村作为农业改革的“先锋典型”,它的历史任务性早已经完成。而把小岗村作为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榜样,是完全不合适的。因为小岗村在农村改革的前后,都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契合,更没有可复制性。所以说,小岗村不可能成为我国的农村,沿着社会主义大方向发展前进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