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开始,美方对钢铁、铝等产品提高进口关税,并对中国等经济体的大量商品陆续祭出税率调整措施。
同时,这些政策也波及到多边贸易架构,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合作伙伴的商品协作出现摩擦。国际主流经济研究机构认为,该政策虽然名义上加强了国内制造业保护,但是不可避免地推高了物价、增加了美方企业的运营成本。多国学者和业界意见普遍指出,全球贸易秩序出现局部混乱,国际合作氛围趋于紧张。与此同时,欧洲地区对外政策日趋理性并强调自治,例如欧盟针对数字服务和绿色经济进行了主动创新;东亚与欧亚大陆间的产业联系则通过项目合作、扩大商品交换实现分散风险,试图应对贸易壁垒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果把“自家优先”理解为一台开足马力的印钞机,短期内确实能让仓库里堆满了苹果、钢材和汽车;但世界就像一座相互连接的葡萄藤,强行把一根枝条剪断,结果就是果实没熟先掉地上烂了。美国挥舞关税“魔杖”,一边自言自语要让产业回归、就业复苏,一边却让自家工厂主进退维谷,全球合作伙伴敢怒不敢言。
自此,北美供应链毛细血管一处处堵上,原有的经济件件断了气,联盟变得格外尴尬。再放眼全球,这场浪潮强推得如一锅夹生饭,一边是WTO等多边机制频频“告警”,一边是区域协定谈判陷入拉锯,世界越忙越乱。谁也不想总被牵着鼻子走,于是欧洲放话要“掌控命运”,主动探索绿色和数字经济新边界。而中国,中欧班列、RCEP、“一带一路”,不是光喊口号,是用货运列车和贸易清单把地球另一端拉近,淡定稳健、上下呼应,为全球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稳定因子。
最后,三点粗浅认识。大门关紧了,市场门槛高了,商品涨价是消费者的切肤之痛,谁说产业政策只影响制造业?倚仗“单边优先”,不过是给自己围上一堵看不见的墙,最后孤掌难鸣,连昔日盟友都不再买账。真正决定未来的,是谁能为全球复苏和创新搭桥,而不是拆墙。任何打着优先标签的做法,短期看似风光,长远不过是自设枷锁。明明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却偏要搞彼此设限,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地鸡毛。
世界不是一块“独吃独霸”的蛋糕,相反,每个人都是厨师,也是食客。拒绝合作的锅里煮不熟未来,边界再高也挡不住需求的流动。做世界的引擎,不能靠拍桌子,也不能靠独唱,合奏才有力量。美国若真想改变世界,不妨试着走下神坛,认真听听市场的声音,让合作重回舞台中心。中国能走多远,世界就会看得更远。大浪淘沙后,潮水不会只为一人涨落,那些勇于合作、善于开放的国家,最终将成为这轮全球浪潮里真正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