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版权归《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征稿选题: 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抗日战争、近现代中日关系问题、“慰安妇”问题、和平学等研究领域,均为本刊刊载范畴。尤其欢迎南京大屠杀研究佳作,将优先刊用。

☆来稿字数一般不少于1万字,并附有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称或职务、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如为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

电 话:025-86898667

地 址: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

邮政编码:210017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5年第1期目录

南京大屠杀研究

南京102天:黄镇球的防空日记

黄道炫

后大屠杀时期南京“人民慰安所”性质再考察

庄玲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斗争与成长:抗战时期中共陇东边区基层政权建设

——以环县事变为中心

崔丽霞

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大后方战时人才调查

张燚明

战区、地方与卫生: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省医疗卫生体系研究

徐 红

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特设监狱研究

王 萌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涉朝争端

——以李顿调查团为中心

王 晨

交涉与独占:日本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中国白银危机

吴迪芃

联结“战地”与“铳后”的军事邮件

——以日本上海派遣军“宫下磐根通信集”为中心

张 煜 马 萌

1939年鼓浪屿事件与英国的因应

菅先锋

文物文献研究

日本军用汉语教科书《军用支那语大全》探究

寇振锋 郜艳婷

南京102:黄镇球的防空日记

内容摘要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到南京撤退期间,南京防空 副 司令黄镇球留有日记。日记记载了南京防空的努力、困难和局限,展现了中国军人尤其是空军及高炮防空部队面对强敌的奋斗和牺牲。日记同时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强调抗战要和民众结合,要发动民众起来抗战,从日记可以看出,这事实上是国民党内许多军事将领的呼声。日记记录并高度评价 了 中共 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 的游击战,从一个国民党将领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抗战的决心和努力。

关键词抗日战争 南京防空 黄镇球 八路军

作 者黄道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后大屠杀时期南京“人民慰安所”性质再考察

内容摘要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城内外实施大规模屠杀的同时,还肆意强奸、抢劫、纵火破坏,给南京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日军性暴行不断,导致性病在军队中蔓延。为了维持日军的战斗力和维护“皇军”的形象,以及“宣抚”的需要,日军当局汲取“上海经验”,在南京推行“慰安妇”制度。后大屠杀时期,日军当局试图掩人耳目,将慰安所粉饰为普通妓院,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娼妓业的管理,借以蒙蔽公众视野。1938年4月,汉奸乔鸿年在南京申请开设的人民慰安所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乔鸿年申请开设慰安所的呈文来看,拟筹办的人民慰安所与同时期开设的其他慰安所性质虽然相同,即主要为日军及军属及日人服务,但人民慰安所开业后,从其经营管理模式、部分女性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以及伪南京市政公署要求其更改名称等来看,又可见其性质与一般慰安所有所差异。通过对南京人民慰安所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后大屠杀时期日伪统治下南京社会的畸形与变态。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人民慰安所 日伪统治 后大屠杀时期

作 者庄玲玲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斗争与成长:抗战时期中共陇东边区基层政权建设

——以环县事变为中心

内容摘要抗战时期中共陇东边区基层政权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而发生于1939—1940年的环县事变,可谓是对其基层政权建设的一次严峻考验。环县事变是国民党甘肃陇东当局有计划有预谋的试图以武力驱逐八路军驻陇部队的一次军事活动,由于该事变对国共两党的影响不同,各自的反应及对策亦迥然不同。该事件的发生虽给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但其亦认识到国民党环县政府仅靠土匪武装以武力夺取较为稳固的中共环县政权既不可能,亦非其“遏制”政策的重心。而环县事变对于中共陇东边区基层政权建设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刻的警醒,亦引发对基层政权建设及干部队伍素质的重新审视,如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以及提升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开始成为抗战时期中共陇东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陇东边区 基层政权

作 者崔丽霞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大后方战时人才调查

内容摘要1939年2月,刚刚组建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及其下设的第二处,承担起大后方战时人才调查和失业人员登记的职责。身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张群,通过召集“人事调查会议”的方式,主导起战时人才的调查工作。在吴国桢领导下秘书厅第二处通过制订章程、召集会议及实施登记等方式,协调各党政机关战时共同推进失业人员的登记工作。1939年10月,大后方战时人才调查等工作正式移交至陈果夫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管辖。秘书厅由于无法下沉到被调查人才与失业人员当中并将他们有效地动员起来,工作成效并不明显。

关键词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 战时人才调查 失业人员登记 张群 吴国桢

作 者张燚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战区、地方与卫生: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省医疗卫生体系研究

内容摘要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省在既有医疗卫生建设基础上,根据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逐步建构起战时医疗卫生体系。这一体系的建构在战争冲击下,多有临时性的调整。受战时环境影响,该体系运作时既有日常性的工作,又有应对战争的工作。其具体工作包括卫生防疫、伤病救治、公共卫生建设、医药卫生管理等。湖南省战时医疗卫生体系的建构与运作是战时军政合一的产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受制于时代环境,该体系本身及其运作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其效能的发挥。

关键词抗日战争 湖南 医疗卫生体系 区域社会

作 者徐红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特设监狱研究

内容摘要日军第 七三一部队本部特设监狱的存在,在伯力审判中被川岛清等日本战犯亲口证实。结合战后原队员的回忆录与口述证言、相关存世照片、以及近年来形成 的特设监狱遗址发掘报告,可明确特设监狱是材质异常坚固的两栋二层楼房,每层有单人或集体牢房12间。七三一部队对特设监狱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在其中进行了多项人体实验,诸多被实验者遭摧残致死。至晚于1945年8月10日晨,狱中所有在押的被实验者或被迫自缢,或遭毒杀、枪杀。为了掩盖人体实验的暴行,特设监狱成为七三一部队撤退之际首要破坏对象,在遭到持续爆破后最终化为废墟。七三一部队特设监狱遗址是反映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暴行的典型物证,爱国志士在狱中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值得后人铭记。

关键词七三一部队 特设监狱 人体实验 战争暴行

作 者王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涉朝争端

——以李顿调查团为中心

内容摘要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介入中日争端并派遣李顿调查团赴东亚调查调停。学界多以李顿调查团的“中日之行”为中心,实际上李顿调查团在赴日、中取证后,临时决定赴朝鲜和日本,并派员到“间岛”地区实地收集中日间涉朝纠纷资料。李顿调查团判断在东北朝鲜人管辖权、租地权和领事馆警察设置等引发的中日争端是九一八事变的先导,中日涉朝问题的争议焦点、各自陈述以及国际社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中日争端的难以调和性和利益对立的尖锐性。而从东亚格局视域审视中日争端对全面理解日本大陆政策亦具有重要和必要性。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李顿调查团 朝鲜人 万宝山事件

作 者王晨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

交涉与独占:日本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中国白银危机

内容摘要1935年法币改革前,日本围绕中国白银危机进行的对华交涉,是探讨日本以外交手段图谋独霸中国,以及之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由的重要切入点。中国为解决危机而对日寻求贷款和币制改革方案的援助和支持。日本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单独贷款或主导联合贷款及实施与日元挂钩的币制改革方案,为阻挠中国拉拢英国而反对英方领导的联合贷款及与英镑联结的通货改革提案。为阻止中国获得外援又避免中日矛盾因此升级,日本采取对华威逼利诱的交涉策略。结果中国在未获日本谅解的情况下颁布法币改革令,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建立在华霸权的目标遇挫。日本对华交涉的过程与结果揭示其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部分原因:一是日方以排斥他国在华势力为优先,这导致中日矛盾激化,日本更难用外交手段使中国屈服;二是日本资金不足,制约其以经济手段在华扩张的能力。

关键词白银危机 对华贷款 币制改革

作 者吴迪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联结“战地”与“铳后”的军事邮件

——以日本上海派遣军“宫下磐根通信集”为中心

内容摘要日本军事邮件作为战争时期特有的邮件传递制度,除了通信功能外,还具有联结中国战场与日本“铳后”的纽带作用。通过对新史料“宫下磐根通信集”的解读,可以看出日本军事邮件选择性地忽略战场的真实,淡化甚至抹杀日军对中国民众施加的暴虐行为,构建出“东洋和平”“皇国圣战”等虚假的战争之相,这与战时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口径相一致。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坚信政府所鼓吹的“圣战”,普通民众也致力于“通信报国”,推进日本“铳后”的战争后援。隶属日本上海派遣军的宫下磐根与其“铳后”后援团体“兄弟会”之间的互动,作为典型,印证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每年数亿件的军邮背后,是日本政府操纵并推动“铳后”民众协助侵略战争,让“战地”和“铳后”形成双向的恶性互动,前者影响了“铳后”民众对战争的认识,后者不断激励、推动前者“奋勇作战”。“战地”“铳后”与日本政府在涉及侵华战争的交错点上形成了“共谋共犯”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了日本侵华战争。

关键词日本侵华战争 军事邮件 宫下磐根通信集 “铳后”

作 者张 煜 历史学博士,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马萌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939年鼓浪屿事件与英国的因应

内容摘要鼓浪屿事件是全面抗战初期发生的重要租界事件。事件爆发后,英、美、法三国围绕该事件和日本展开激烈的外交博弈,交涉过程曲折、复杂。在应对该事件过程中,英国率先向日本提出抗议,并联合美、法出兵,在与日本的四国海军谈判中坚持强硬立场,不愿向日本的要求让步。为尽早解决事件,美国提出各国同时撤兵的倡议。由于英国反对过早撤兵,美国的倡议终因内外阻力太大而不得不搁置。随后,英国提出联络官方案,希望以此来替代日方任命日籍监督的要求,遭到日本拒绝。随着欧战的爆发,英国改变强硬立场,从鼓浪屿撤兵,事件以英、美、法的妥协和日本的胜利而告终。总体而言,英国对鼓浪屿事件的因应呈现出“虎头蛇尾”的特征,以强硬开始,以妥协收场。这深刻反映出在欧洲局势影响和干扰下英国远东政策的困境,亦折射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趋向。

关键词抗日战争 鼓浪屿事件 英国

作 者菅先锋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日本军用汉语教科书《军用支那语大全》探究

内容摘要《军用支那语大全》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为帮助官兵习得汉语而编撰的一部纯军用汉语教科书。该教科书出版发行于全面侵华战争末期的1943年,内容囊括行军宿营、侦察战斗、安抚讯问、威逼利诱、日常生活、军用告示、常用单词、发音略解等诸多方面,汲取以往军用汉语教科书之优长,是一部“大全式”军用汉语教科书。该书的侵略属性、大全特性、工具性和欺骗性十分突出,为研究日本汉语教科书史及侵华战争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侵华战争 军用汉语教科书 《军用支那语大全》

作 者寇振锋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郜艳婷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教师

声 明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组稿或代收稿件,本刊唯一投稿邮箱:ppcpalm@126.com.

·来 源:《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