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比亲人还亲啊!”78岁的陈老伯紧握奉城医院口腔科主任王健的手,眼中噙着泪花。在奉贤区紧密型医联体的高效运转下,一场跨越社区与区级医院的暖心接力,让陈老伯真切体验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全周期健康服务。
基层首诊:
社区筑牢健康 “第一站”
陈老伯是居住在海湾社区的独居老人,经常出现鼻腔流脓、面部胀痛的症状,故到海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口腔科李满春医生接诊后通过医联体内的医学影像共享平台,实时将CT影像上传至奉城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两院医生联合阅片,迅速确诊为 “上颌骨囊肿”
这类病例,过去老人往往需要独自奔波大医院挂号排队,如今社区医生直接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为他联系上级医院专家。
“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的模式,正是奉贤分级诊疗的核心举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健康首道防线,依托医联体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初步筛查,避免盲目转诊。
双向转诊:
24 小时打通救治 “高速路”
“孤老患者更需要全程照护。”
接到转诊需求后,奉城医院口腔科立即启动专属绿色通道:24小时内完成电子转诊档案建立、专家门诊协调、术前陪检……一系列流程无缝对接。这得益于奉贤 “三横三纵” 医联体架构——横向贯通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纵向搭建影像、检查等共享中心,实现患者信息实时流转、检查结果互认。
在住院期间,护理团队通过医联体健康管理系统调阅老人社区健康档案,针对其糖尿病史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专科医生 + 家庭医生 + 专科护士” 三重管理模式,让区级医院病房里也有了社区健康管理的温度。
康复回社区:
专家上门续写 “健康守护”
术后第五天,王健主任带着换药包来到海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配合下为陈老伯拆除碘仿纱条。这是奉贤医联体推行的“术后延续性诊疗”场景:通过“医院 - 社区 - 家庭” 三级随访机制,手术后的患者无需往返市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科医生复诊。
“大医院专家直接下来看病,不用来回折腾!”
陈老伯的感慨,折射出分级诊疗的便民实效。数据显示,自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来,基层向上转诊效率及术后回社区康复患者明显得到提升。
从救治到管理:
编织全周期健康网
如今,陈老伯的健康数据已同步更新至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标志着“预防 - 治疗 - 康复 - 健康管理”闭环服务完成。奉城医院正在推进“医路陪伴”工作,为独居、失能老人开通“一键转诊”通道,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全周期覆盖。
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奉城医院医联体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用专业与爱心织就健康守护网。陈老伯的故事,正是分级诊疗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生动缩影 —— 当医疗体系有了温度,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健康网”中感受到安心与尊严。
报送:沈群(区卫生健康委)
编辑:王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