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事迹改编的《山花烂漫时》电视剧中,有一句台词曾经广为流传:“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女性,也有可能改变几代人的命运。在湖北浠水团溪王氏九龄公一脉的背后,就有着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姓赵。八百多年前,她挺身而出,以生命托举未来,让王氏火种穿越风暴,绵延千里。如果没有她,可能今天很多王氏宗谱里的名字都不会出现。

翻开《宋史·列女传》,三十八位巾帼英烈的名录中,有十人凋零在靖康年间的血色风雪里。其中"王袤妻赵氏"的记载不过寥寥百余字,却藏着我们团溪王氏家族生死存亡的密码。


《宋史·列女传》中关于王袤妻赵氏的记载

话说北宋末期,兵荒马乱。金兵就跟蝗虫过境似的,无恶不作,谏议大夫杨时曾记录金兵在成安一县"驱掠女子二千余人,杀令佐二人",建炎年间过江时更有"妇女被驱虏,愿死不去"的惨状。待到建康沦陷,史书里"散取老弱之遗者悉杀之,纵火大掠,越三日,府署民庐皆尽"的字句至今读来仍觉齿冷。

正是在这等炼狱中,时任筠州上高县监镇官的王袤,带着妻子赵氏仓皇南逃。据《宋史》记载,夫妇二人半路被金兵俘获,捆缚于刘姓宅院门前。危急时刻,赵氏趁金兵冲入院内劫掠之际,挣脱了绳子,并将丈夫王袤的绳子也解了。

"快跑!"赵氏推丈夫时的低喝,仿佛穿透千百年时光在耳畔炸响。金兵发现人跑后,举着刀逼问赵氏。她镇定自若,故意指了个反方向,调虎离山。《宋史》写这段时都带着血沫子:“金人追之不得,怒赵欺己,杀之。”此时藏身草丛的王袤目睹惨状悲痛欲绝,脱险后,他给赵氏刻了个雕像厚葬。

这件事被《宋史》记载后,不少史书都有转载,康熙年间的《饶州府志》中对赵氏的身份作了补充,她竟是抗方腊名臣廉访使赵约的侄女。


康熙年《饶州府志》关于赵氏的记载

廉访使在宋代可不是一个小官,其职责是负责监察事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巡视组组长。而赵约这个人也不简单,宋代无名氏著的《宣和遗事》等历史文献中记载,宣和二年末,方腊攻入杭州,“守臣赵霆遁去,廉访赵约战死”。

这个细节让历史骤然立体:叔父赵约在抗击方腊时壮烈牺牲,侄女赵氏又在抗金途中殒命,赵氏家族两代人,用生命书写了一个动乱时代的悲歌。


《宣和遗事》中关于廉访使赵约战死的记载

然而,年少读史时,看到“赵约战死”和“王袤妻赵氏被杀”时,我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波澜,只当是历史长河中的两个人物故事,觉得结局很唏嘘,并没想到会和我们浠水王家有啥关系。那时候在我的记忆里,浠水团陂王氏的先祖是九龄公,字嵩卿,他的父亲是佐才公,再往上就不太清楚了。

直到后来翻到一本《蕲水班竹山王氏宗谱》,其中《九龄公传》开篇一句“余读世谱,未尝不叹吾祖识略之宏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我翻完族谱直拍大腿,老祖宗这操作太震撼了!”


《蕲水班竹山王氏宗谱》关于王氏先祖和妻子躲避金兵的记载

族谱中记载的事情和《宋史》里“王袤妻赵氏”的事迹惊人对应:“当监镇遭靖康之变,公妣为僇,公身为擒,当其时,意岂复有子孙计耶!脱走山间,屡诏不起。生六子,佐才其次子也,仕承务郎,任上饶县令”。

光绪年麻城《王氏宗谱》的记载更为明晰:“王袤,补入京学,授忠翊郎,任筠州上岳监镇,值靖康二年宋钦宗之变,兵骑蔓延江西,袤公与妣赵氏皆为之擒,赵氏被害。”


同治年《乐平县志》中记载王袤在宣和五年癸卯解试中举

这位在史书里以忠翊郎头衔赴任的财税精英,却在时代洪流中沦为逃亡之徒。宣和五年癸卯解试中举时的意气风发,终究抵不过建炎年间染血的铁蹄寒光。而"三召不就,自号拙计翁"的记载,实则是用赵太婆性命换来的顿悟:在乱世中延续血脉,远比功名利禄更重要。


麻城王氏宗谱里王袤和赵氏事迹及其孙子九龄公迁徙到湖北的记载

再后来,他的儿子佐才生了六个孩子,其中的九龄公带着全家从江西逃到浠水团陂,在盛家的支持下,开枝散叶,“由此至今子孙不下数万,文武豹变,科第蝉联,登史策入乡贤祠者不乏其人”……赵太婆那声穿越靖康烽烟的"快跑",终究让王氏子孙跑出了千秋万代的生路。

母亲节前夕,重读《宋史》,泛黄纸页间,赵太婆的身影在八百多年的时光褶皱里愈发清晰。这位伟大的女子,用生命完成的不仅是家族存续的托举,更诠释了文明存续的终极密码——当我们在浠水团溪王氏后辈在族谱中留下姓名的时候,实际上也触碰到了方腊之乱、靖康之变的蝴蝶效应,更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最坚韧的基因链。

从赵约杭州战死到赵太婆舍身救夫,从王袤"拙计避世"到九龄公迁徙浠水,这个家族的三次抉择恰是华夏文明的三重隐喻:危难时刻,有人以热血浇铸气节丰碑,有人以隐忍守护文明火种,还有人则成为薪火相传的摆渡人。正如古时南渡的中原衣冠,近代西迁的华北学人,他们与赵太婆推夫赴死的瞬间,构成了同一条文明星河里的璀璨光点。

感谢赵太婆,感谢天下所有的母亲,致敬最伟大的女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