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了五十岁,儿女就差不多成年了。
操心了儿女的学业,工作,接下来就操心儿女的婚姻了。
太多的父母,一次次催婚,却不见效果。
有的父母,看起来不着急,但是他们很快就成为了爷爷奶奶。
这儿女的缘分,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作家莫罗阿说:“没有了家庭,在广大的宇宙间,人会冷得发抖。”
缘分好不好,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从家庭延伸出来的幸福或者不幸。
因而,若想儿女尽快找到对象,那就需要家庭有以下几种“定力”。
01
负面信息的“屏蔽力”:看人看长处。
作家“马拓”写了这样的一件事。
他在警务室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哭诉不停,内心崩溃的姑娘。
姑娘失恋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过一会,姑娘的闺蜜来了,说:“你为什么不把他删除呢?”
是啊,姑娘已经和他分手很久了,但是还保留他的联系方式,每天都会关注他的动态,看他的生活状况。
因而,姑娘一直在摇摆,是分手,是复合,是自己错了;姑娘看到他过得好,身边有了其他女人,就有一点点醋意。
是啊,这样的姑娘,没办法劝说,就是钻进错误的感情里,无法自拔。
回到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并且每件事都会让你有很多种看法。
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又会有多种评价。
什么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谁都有道理,你因此特别迷茫。这就是“韦奇定律”。
真正聪明的人,总有自己的判断,对于他人的话,少数是吸纳的,多数是不在乎的。这就形成了“屏蔽力”。
很多年轻人,找了对象,还带回家。但是父母却认为,这个对象有很多不好的方面。并且会挑剔。这就导致年轻人,不得不“分手”。
比方说,这个对象,曾经有一段恋情,工作条件不好,长相不够好,情商不高。
如果一家人可以屏蔽“对象”的不好的方面,那么年轻人和对象的感情,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再往后,就好办多了。
02
成家立业的“执行力”:速断也速决。
哲学家培根说:“事情到了执行的时候,迅速就是最好的保密之方。”
是的,有一种理论,叫“快刀斩乱麻”。
一段感情,有人会说好,有人说不好。时间长了,就会摇摆不定。
在心理学上,有个“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就是说,人们对一件事,一样物品,一开始是很喜欢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太喜欢了,觉得习以为常了。
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刚刚认识的时候,恨不得天天腻在一起,就是互相吐槽,都是幸福。
过了几年,彼此拥抱、牵手,都不稀罕了,有麻木的感觉。感情在不断消退。
等感情消退了,再去谈婚姻,大概率是谈不成的。这就导致原有对象的年轻人,又回到了单身。
如果家庭,对年轻人和对象的关系,进行迅速判断,快速 决定婚姻,那就得到的,只有祝福了。
虽然我们不主张闪婚,但是我们也不主张“拉锯战”。
看过一对恋人,他们在大学的时候是同学,后来一起去南方打工。他们决定,等条件好了再结婚。
一晃就过了五六年,条件也不是太好,婚姻遥遥无期。此时,男人已经厌倦了,女人已经决定放手了。
时间是一味药,可以治疗很多的沧桑;也会消灭很多的激情。
提升感情的执行力——能够牵手的,别肩并肩;能够拥抱的,别总是牵手;能够拥吻的,别仅仅拥抱;能够结婚的,别只是拥吻。
没有房子,可以小两口慢慢赚钱,先租房;没有车子,去坐公交;没有工作,只要勤快点,一定会有的。
在感情如火如荼,追求爱情激情澎湃的时候,及时安排婚姻,幸福的小家庭,水到渠成。
03
相亲相爱的“示范力”:父母做榜样。
谷口雅春在《生命的真相》中写道:“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说服力。”
父母期待儿女尽快有对象,这是眼睛盯着儿女看。有没有内观呢?
父母的婚姻很糟糕,还打架。儿女对此避之不及,那么他们还会想要婚姻吗?
任何一种感情,都存在上行下效。
父母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夫妻恩爱。在教育儿女的过程中,能够达成共识。
对于儿女和朋友的关系,持着肯定的态度。这就很容易让儿女,和朋友越走越近。
我们还可以想象,儿女找了对象,带着回到家。第一时间听到的,不是祝福,而是父母因为一顿饭而吵架,这不会让对象失望吗?
儿女的小家庭,是从父母的大家庭里延伸出去的,是一脉相承的。
04
多少人感慨,曾经有一份爱情,到了我们家,但是我们不认可,不珍惜,不谈结果,结果就没有结果。
等我们悔悟的时候,求老天再给一次机会,那也是徒劳的。
为什么年轻人找了对象,父母要安排“定亲”,这就是把家庭的“定力”,马上展示出来,给儿女对未来,拥有了“定心丸”。
儿女找对象,其实是家里多了一口人,是家庭的格局在改变。
好的家庭,儿女不愁没对象。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