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一个夏天的晚上,周恩来接待了著名作家冰心。后来,冰心惊奇又感动地说:
“到了午夜,总理留我们和他共进晚餐。当时桌子上只有四菜一汤,唯一的荤菜还是一盘炒鸡蛋。当时很惊奇,总理的膳食如此简单,但是高兴地是总理没有把我当外人。”
周恩来平时的饭菜都是以素菜为主,冰心的待遇,也代表着周恩来在家里招待客人的用餐标准,无论客人的身份高低,待遇都是一样的。
图 | 周恩来喝冰心在飞机上交谈
“四菜一汤”,也是周恩来开会时的工作餐标准。食谱是:主食,大米饭、馒头;副食,大烩菜或四菜一汤。菜,多数是普通的蔬菜、豆腐、粉条之类的。
周恩来招待客人是这样,招待家里的亲属也不搞特殊。就连除夕年夜饭,也不过是肉包子和小米稀饭。
01、一家人团聚,除夕夜吃肉包子和小米稀饭
1961年春节,周恩来的侄儿周保章第一次到伯父家做客。那些天还有周尔辉、周尔萃兄弟俩,春节聚一起是格外的高兴。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周恩来家里请客,来的客人是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北京的几个晚辈。大约有二三十个人,聚在一起也特别热闹、喜庆。
大家纷纷围在一起,高兴地相互道贺,能和周总理一起吃年夜饭得有多大的福气。等大家坐好,警卫员端上来年夜饭:一盘热气腾腾的肉包子,一盘黄金小米粥。
这时一阵掌声响起,周恩来满面笑容地站起来说:“今天是除夕,大家辛苦一年了,今儿请大家吃肉包子和小米粥。”
话一说完,大家都觉得好奇,邓颖超便微笑着说: “为什么今天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和肉包子呢?因为中国革命是靠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小米精神’;吃肉包子,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今天吃肉包子,我们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大厅里响起一阵掌声,一顿不寻常的年夜饭,肉包子和小米粥。
大年初一,中午吃饭的时候,只有两个素菜、一个有很少肉丝的荤菜、一碗清汤菜。主食是米饭,还有四个窝窝头。
周保章有些纳闷,过年第一天怎么就吃粗饭?但是作为晚辈还是坐下来。他刚伸手去拿窝窝头,邓颖超赶紧用筷子拨开他的手,笑着说:“这是你伯伯和我吃的,你是客人,吃米饭吧。”
这时周恩来一边吃着窝窝头,一边点点头,温和地笑着说:“年轻人吃点粗粮也好,对身体有好处。”
周恩来招待亲属从来不搞特殊。周尔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服役,空军的生活标准是每天半斤肉,当时周恩来每个月也只有2两,即使这位飞行员侄儿来伯伯家也只能跟伯伯吃一样的饭菜。
周恩来还说,“你们飞行人员,是吃不到这种饭的。过去,我们在延安,常吃这种‘金银饭’,又叫做‘革命饭’。今天生活好了,可不能忘记过去……”
图 | 周恩来同家人共餐
周恩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总是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方面面都体现“俭朴”两个字。
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化身,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和苦难的童年磨练是分不开的。
02、苦难的童年,更懂得生活的艰难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个“国学生”、“主事銜”,在那个时代算是很有文化的,但是有官阶没有职务,生活很艰难。
生母万十二姑,是有过很好教育的,从小随父亲出入官宦门第,见识多广,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办事能力又强。母亲的这种性格,对周恩来也有很大影响。
周恩来还不满1岁的时候,被过继给叔父周贻淦。周恩来被收养后,不久继父便去世,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也是受过教育的女子。
周恩来也算是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宦官家庭,只是到他父辈已经衰落了。
6岁那一年,周恩来随父亲、母亲、嗣母和弟弟,一家搬到清河县居住。因为父亲为人太老实,还有些胆小,能力又不强,一个月只有16元的薪水,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是借钱度日。
又因父亲长期奔波在外,生母劳累过度、愁闷,很快一病不起,不久便离世。嗣母因肺结核也被夺去了生命。几个月的时间,接连失去两位母亲,失去母爱,这对10岁的周恩来是沉重的打击。
周恩来年纪又太小,无法料理丧葬这样的大事,只好求助于人,把嗣母与继父合葬。周恩来跪在坟前嚎啕大哭,哭丧母之痛,也哭命运为何如此的悲苦。周恩来料理完丧事之后,家里已经是负债累累。
这时周恩来作为家里的长子,只能承担家里生活的重任,把家里的房屋抵押出去,还一部分债务。
有时候要债的人经常上门催,有的还坐家里不走,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受尽不少屈辱。没办法,周恩来只好把母亲的遗物拿当铺里去典当。
当时的封建家庭,都是很要面子的,各种的礼仪、习俗都特别多。尤其是亲戚们的生日、死期,周恩来都要记下来,到时候要借钱还礼。生活的重任就这样压在周恩来稚嫩的双肩上,而他也只有咬紧牙关,默默承担这一切。
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常外出,我10岁、11岁就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
那两年多的时间,给周恩来留下的只有让人窒息的痛苦和回忆。他把希望寄托在四伯父的身上,后来也是四伯父的仗义资助,让周恩来的生活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10年,周恩来告别家乡,跟随三伯父去东北。那一年周恩来12岁,苦难的童年,让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图 | 五四运动时的周恩来
苦难的童年磨练和不安于现状的渴求,也让周恩来在日后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性格和严谨求实、艰苦朴素的作风。
周恩来的母亲,也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他身上,而周恩来日后又把对母亲的爱全部报效给祖国和人民。
周恩来一生始终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民族的前途为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03、喝玉米糊糊,心系百姓,以人民疾苦为忧
在冀南地区,有一座千年古镇,150多座清末民初的老宅院静静伫立,这里便是武安市千年古镇伯延,也是革命老区。1961年,周恩来亲自到伯延,深入老百姓生活。
到伯延时已经是中午,老百姓听说周总理要来,开心地忙活着,准备午餐。
吃饭时,周恩来就瞪大眼睛,盯着桌子上摆好的几个大粗碗。那是主任郭凤林,特地为周总理和邓颖超准备的饭菜:
一碗红烧肉、一碗摊鸡蛋、一碗炒青菜、还有几个不算白的馒头和一瓶河北老白干酒。
蹊跷的就是那碗红烧肉和摊鸡蛋,在那个闹荒的困难时期,这样的饭菜别说是在革命老区伯延,就是在首都北京城,老百姓的饭桌上,也不记得有多少日子没见到了。
周恩来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一双脚站在屋门槛外,一直没说话。郭凤林低下头,看着周总理穿着普通的黑布鞋的双脚,不知道该说什么。
周恩来终于开口问郭凤林:“你们这里还有肉吃?鸡蛋?”
郭凤林迟疑了一下,吞吞吐吐地回答:“有……有……”
周恩来盯着桌子上的几个大粗碗里的饭菜,轻声地说:“比毛主席生活的还好啊……毛主席,已经很长时间不吃肉了。”
郭凤林呆呆地看着周总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周恩来转身朝着屋外走去,邓颖超和随行的工作人员也随后,一起来到食堂伙房。
伙房的灶台上垒着一口大锅,那口大锅正在做饭,还有一缕缕蒸雾冒出来。周恩来走到那口大锅前掀开大锅盖,锅里煮着小半锅掺着野菜、树叶的玉米糊糊。
周恩来拿起大铁勺,捞了一勺玉米糊糊。这玉米面放得太少了,他看着稀稀拉拉的几乎都是灰绿色的玉米糊糊,心里难受极了。
这时扎着围裙的师傅走到周恩来面前说:“周总理,您还是把那屋里的饭菜吃了吧,您也尝尝俺做的红烧肉。”
周恩来温和地说:“师傅,麻烦你把那碗里的红烧肉和鸡蛋,晚饭的时候全部放锅里给大家一起煮,他们比我更需要。”
说完,周恩来端着大粗碗,喝着掺着野菜树叶的玉米糊糊。大家也都端起大粗碗,一起喝着玉米糊糊。
图 | 周恩来和大家喝玉米糊糊
此刻,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共和国总理,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的庄稼汉,从国家的普通工作人员到公社干部,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大家都围在一起,喝着玉米糊糊,面对这场灾难。
看着大家吃不饱,吃不好,周恩来还主动作自我批评:“乡亲们,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受苦了,我应该向大家道歉......”
作为共和国的总理,用诚挚的道歉,面对老百姓 。那一刻,郭凤林蹲在地上抹着眼睛哭了,屋子里的队干部和群众也哭了……
总理敢于担当、勇于自我批评,这种宽阔的胸怀和亲民爱民的诚意,让基层干部、群众都很感动。
总理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鞠躬尽瘁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爱,更是与人民同甘共苦。
04、不吃肉、不吃蛋,只有一锅白菜炖豆腐
1959—1961年,中国人民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农民辛苦劳动一年,付出的汗水换来的却是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那年头,饥饿逼着老百姓把地瓜秧子、菜帮子、菜根都吃光了,最后连树上的叶子都撸光吃了。
但是,还不能填充饥饿的胃,就用代食窝窝头来充饥。代食窝窝头是由玉米芯、豆饼、玉米面和一块做的,这些东西难咽,咽到肚子里还麻烦。
村里的壮劳力,肚子饿得实在难受,用代食窝窝头充饥。可是吃了肚子胀排不出来,那滋味比挨饿还难受。
或许经历过的人,不会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痛苦与磨难。饥饿留下的印象永生难忘,只有经历才能深悟。没经历过的人,根本难以感同身受。
就在国家最困难时期,毛泽东约法三章,提出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与人民同甘共苦。
1959年春节,周恩来就把几位专管人民大会堂工程的负责人找来研究工作。周恩来首先就问:“工人同志吃过饺子没有?”
几个负责人回答:“为了让工人们欢度春节,已经把饺子送到工地,保证充分供应。”周恩来听后,放心地笑了。
可是当天,周恩来的中午饭只是一锅白菜炖豆腐。他没有忘记毛主席的约法三章,不吃肉不吃蛋,连最爱的红烧狮子头,都没上过餐桌。
那一年,周恩来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共命运,永远不与群众分离。他用行动诠释了活着就是为人民服务。
图 | 周恩来工作
周恩来晚年,胸前始终接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这是用意深刻的表明心境的证章。他公而无私,全心全意,决心把有限的生命完完全全地贡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可以说,周总理的一生,都是在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人民的好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