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化盛行的今天,不断衍生出很多新的、大众化的娱乐方式,这样的变化,使得很多传统的文艺方式开始变得落寞和无人问津,或者说是挑剔。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春晚上,首先是现在的春晚可以说是越来越难,几乎每一年都在一片吐槽声中度过,收视率也是越来越低。再其次则是对春晚节目的无感,尤其是歌舞类节目,很难再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致。而稍微有点看头的,则是相声和小品。
然而,近年来,即使相声和小品也开始变得乏味,让人们不禁怀念起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相声很受大众欢迎,诸如马三立、侯宝林、赵本山等相声和小品大师,哪怕不出声、只要一站上台,就会引得观众们欢乐的笑声。
而相声和小品又有不同,相声的起源更早,更注重师承关系,早年间更是口耳相传。而在诸多的相声师承中,也有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传闻。比如著名节目主持人马东就曾经说,他的父亲、相声大师马季,就从来不承认同样是曲艺界大师的姜昆是他的弟子,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相声中的师徒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东方朔,而我们现在听到的相声艺术,源于华北地区,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作为一门口头表演的艺术方式,很大程度就限制了他的传播,不能像书本知识一样,可以依赖书籍传承,而最早的清朝晚期,又没有现在这种音像记录的技术。所以,相声的传承,只能是口头的,如同其他技术一样,必须靠师父和徒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
而且,相声传承的谱系是非常清晰的,一代一代都有迹可循。现在公认的相声祖师爷,是生活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约1820-1860)的艺人张三禄,原来是八角鼓艺人,创造了相声"一词,而主要的表演形式是以单口为主。而正式开始收徒的,则是朱绍文,艺名叫"穷不怕",同时也是相声行业公认的创始人,大约在咸丰、同治年间(约1850-1880)在北京天桥卖艺,从而确立了相声的街头表演形式,发明了"白沙撒字",开创"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同时,朱绍文也开始正式收徒传艺,从而形成了相声行业的师承体系,现在还时常演出的相声《大保镖》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朱绍文的弟子,也就是第二代相声艺人,有四个人,分别叫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从此开始,也逐渐形成了同一代相声艺人中间排字的习惯,并确立的“德寿宝文明”五代。第三代相声艺人,则是活跃在清末民初八位名家,即相声八德。德字辈大师兄裕德隆、张寿臣的师父焦德海、卢德俊、马三立的师父周德山、马三立之父马德禄、刘德智、民国最著名相声演员"万人迷"李德钖、张德全,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相声就已经开始开枝散叶了,而早在民国初年,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就已经开创了马氏相声门,为后来相声的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进入第四代,并逐渐衍生出五大流派,其中有焦德海的徒弟张寿臣,被誉为"相声秀才",将相声从地摊带入剧场;有周德山的徒弟马三立,创立"马氏相声",以"文哏"见长;有朱阔泉的弟子常连安,创建了"启明茶社",培养大量人才;有朱阔泉的弟子侯宝林,改革相声语言,提升了相声艺术的格调;还有郭启儒,以捧哏艺术著称,与侯宝林长期合作。可见,到第四代时,就已经很多后世耳熟能详的相声大家如马三立、侯宝林等开始出现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相声进入黄金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相声”,大致可以算是第五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侯宝林的弟子马季,创立了"歌颂型相声"。张寿臣的弟子刘宝瑞,被称为"单口相声大王"。侯宝林的儿子侯耀文,创立了铁路文工团相声体系。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大致可以算是相声艺人的第六代,如一直被认为是马季弟子的姜昆,可以算是电视相声的代表,再如马季弟子的冯巩,开创"相声剧"形式。赵振铎的弟子李金斗,则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代表。侯耀文的弟子郭德纲,让复活了小剧场相声,也是相声商业的最成功者。包括现在的郭德纲,将这种师徒关系发扬到极致,有所谓“云鹤九霄”四科,八十多个徒弟。
可见,在中国相声艺术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师承关系始终是维系这门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纽带。从早期的"相声八德"到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再到当代的郭德纲、于谦,每一代相声演员的成长都离不开明确的师承谱系。
马季与姜昆
而在这种严密的师承关系中,马季与姜昆这对看似师徒的关系,却因马季之子马东的一番言论而引发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讨论。2018年,马东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提到,父亲马季从来不承认姜昆是他的弟子。这番言论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立即在相声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在公开资料和行业认知中,姜昆长期被视为马季的得意门生,这一师徒关系甚至被写入多部相声史专著。
虽说两人有师徒名分,但实际年龄差距不大,马季出生在1934年,姜昆出生在1950年,二人仅相差16岁。而两人的首次相识,在1975年,当时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已经恢复演出,马季随团赴东北巡演。而姜昆作为北京知青,在1968年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业余文艺宣传队表演。当中央广播说唱团在哈尔滨演出期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推荐了姜昆参与接待工作。而据姜昆回忆,当马季第一次看完他的表演后,就说这孩子有灵气,但完全是野路子,从而开始私下指导姜昆的表演技巧。
这次见面之后,马季就向团领导推荐了姜昆,但没有成功。到了1976年5月,在侯宝林、马季等人坚持下,姜昆还是被借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马季亲自带他到天桥体验生活,传授观察人物的方法。实际上,在1976年10月,在唐杰忠、李文华等人的见证下,在民族饭店举行了简单的仪式,马季赠予了姜昆折扇、醒木、白手绢"三件宝",算是拜了师。
在此之后,马季就对姜昆的曲艺之路上多有帮助。比如,姜昆早期的作品《迎春花开》,就经马季逐句修改,并且告诫姜昆,相声要说人话,别学油嘴滑舌。1982年,马季推荐姜昆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而且在目前曲协档案室保存的1982年会议记录中,马季确实明确使用了"我的学生姜昆"的表述。1983年,马季再次力荐姜昆担任首届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并为其量身打造了《错走了这一步》,而且在彩排时,马季亲自为姜昆示范了醉汉的表演细节。
1987年,马季在《曲艺》杂志上发表文章《我教姜昆"偷艺"》,其中讲述了一些关于马季和姜昆在艺术上交往的故事。1990年,师徒二人曾经同台演出相声《老少乐》,马季主动为姜昆捧哏。下场后马季对记者说,捧哏比逗哏难,我要让姜昆知道怎么托得住人。除了具体的作品之外,马季对姜昆在从艺方面也有很多的教诲,甚至是要求。在创作理念上,马季要求姜昆每段相声必须有一个新鲜点子,在艺德培养或者是职业道德方面,马季规定,每年必须下基层演出不少于30场,等等。
在中国广播说唱团档案室保存的1976-1983年排练记录中显示,马季为姜昆加课137次。同为相声大师的唐杰忠也说,马季教姜昆最下功夫,一个蹬腿的动作能练两百遍。1993年,姜昆担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马季逐渐减少了行政方面的指导,但艺术方面的交流是持续的。据团内记录,马季每月至少到姜昆办公室一次讨论新作。
2006年,马季去世,姜昆跪地痛哭,并且以弟子身份主持仪式,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悼文《恩师马季》,文中七次提及"恩师"称谓。2006年《北京晚报》刊登了马季生前最后的访谈,提到姜昆最像我年轻时的较真劲儿,但比我懂得变通。而在整理马季遗物时,发现了马季尚未完成的《论相声传承》手稿,其中有专章分析姜昆的表演特色。
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的《当代相声名家谱》中,编委会将姜昆明确列为马季弟子,该书出版前曾经过马季本人审阅。曲艺理论家孙晨在《二十世纪相声史》中写道:“马季与姜昆的师徒关系,既有正式拜师之实,又有艺术传承之真。”所以,不论在马季和姜昆这里,还是外界人看来,两人都是师徒关系无疑。
马季的师生观
那么,马东的这番言论究竟该如何理解?是揭示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师徒隐秘,还是对传统师徒关系的一种现代诠释?或许更多地还是对马季师徒观的一种再重申吧。马东在2018年接受访谈中,除了提到父亲马季不承认姜昆是弟子外,还补充说道,父亲常说,相声是教不会的,只能靠自己悟。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就认为,这反映了马季对传统师徒关系的"去神圣化"态度。
正如前文提到的,相声是一门师承关系非常严密的民间艺术,除了一代代清晰的谱系之外,在传统的相声师徒关系,还有诸多讲究。比如,在过去,拜师的仪式非常隆重,徒弟要向师父行磕头大礼,通过“摆知”等程序昭告行业内外,确立师徒名分。
名分确立之后,不仅标志着行业内的伦理秩序和资源分配等因素,更天然形成了师父和徒弟的责任与义务。师父有责任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而徒弟则要对师父尊敬有加,甚至在经济上对师父也有一定的赡养义务。徒弟在演出收入上会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给师父,以表达对师父授艺的感恩,甚至有"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规矩。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拜师仪式被视为封建陋习,受到批判和摒弃。相声演员们开始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来代替传统的“师徒”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马季成长了起来。他对于这种传统的相声师徒关系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他看来,传统的师徒关系往往给人一种压迫感,徒弟在师父面前过于拘谨,不利于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所以,马季更倾向于认同“师生”关系,也就是老师和学生,而非师父和徒弟。
比如马季在1987年接受《曲艺》杂志专访时,就明确表示:"相声要发展,就必须打破门户之见。我收学生,是希望他们将来能超越我,而不是永远活在我的影子里。"而在姜昆眼中,也似乎是一样的,虽然姜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马季是他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老师。但姜昆也曾经说过,他和冯巩等人,都叫马季为马老师,没有拜过,只是后来,马季年龄大了,我们几个就弄了一个谢师宴,把马老师请来,算是感谢他教给我们本领。
马季的这种师徒观,在其晚年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首先是自己已经较少主动提及师徒名分。在2005年央视制作的《相声大师马季》专题片中,当被问及弟子情况时,马季用的是"跟我学过相声的年轻人"这样的表述,而非"我的徒弟"。这种用语上的谨慎,可能这才是马东所说"不承认"的真实含义。
应该说,到了21世纪,相声的传承方式更是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是教育机构介入,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开设了相声表演专业,使得传承渠道多元化。而以德云社等民营团体为代表的,则是采用了"公司+师徒"的混合模式,既拜师,但也要签订劳务合同。这么一看,就可以发现马季当年的开明态度显得有非常的前瞻性。中国曲协副主席崔琦就评价说:"马季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预见到了传统师徒制的局限,他的做法具有开创性意义。"
信源:
1.相声圈谈马季:马东在父亲死后拒绝喊姜昆叔叔,含泪回忆太伤感.bilib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V4y117d4/?vd_source=bf10539705c2bd03ffecb24d3f2a9f4f
2.马季猝逝未留任何遗言马东姜昆送其最后一程.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yl/zyxw/news/2006/12-21/8416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