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距离,才有追寻
——读汪鑫老师《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
文/赵美蓉(安蓉)
一、揭示主题
在人生的长河里,离别与重逢交织成歌,距离让每段旅途更加动人;旅行中的风景,因未知而美丽,正如人生路上,适当的距离,让人心生向往——有距离,才有追寻。
当我们还沉浸在青年作家汪鑫老师历时14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徽州魂:大唐越国公汪华传奇》在安徽黄山徽州古城举行首发式的浓厚氛围中的时候,我收到来自北京的快递,那是汪鑫老师的又一部力作——《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25.3.)。
二、护封 + 封面
精彩纷呈的护封和封面颇具创意,彰显了设计师们的独具匠心。
1. 护封
打开邮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书的“护封”,它是书籍封面外的包封纸,如此精美灵动。
我双手捧起,凝眸了好一会儿,又在上下、前后、封面、背页及护封底轻轻触摸了一下,好光滑、好舒服啊。
护封不仅能保护书籍不易被损坏,还可以装饰、提高档次。
它的设计采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以“黑 + 浅灰白”双色为主色调。
浅灰白是一种微妙的中性色,色调更冷些,高雅柔和,减少纯白的刺眼感,增添内敛气质,保持轻盈、体现清冷含蓄之审美,传递低调优雅之质感,平衡冷暖,是简约而不失层次感的场景。
“黑色”传递深邃意境和孤傲,是智慧的底色,承载着尊贵。
护封上的图案设计,通过抽象的图形和文字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都市的繁忙与喧嚣,同时又不失温暖与希望。
此外,“文字”设计“书名”——“距离”二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字体,既显得现代感十足,又富有诗意,与书籍风格相当匹配。
就形声字“距”的“偏旁‘足’ + 声部‘巨’”二字间都有“留白”,实现视觉扩容,增强空间的延展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北漂者与故乡及内心之间”的距离感。
左右边各有1条竖线,虚虚实实、弯弯绕绕,象征漫漫人生路的艰难曲折不平坦。
整体设计风格简洁又不失深度,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其对书中内容的兴趣。
“护封”上通常印有书名、作者及出版社等。
书名作为“内容指路牌”,需突出视觉分量;图形能直观呈现书籍主题,营造意境,至于线条的虚实长短间距的对比、弯曲的疏密间距对比及动静结合等,以增强视觉层次感,深化其主题。
“护封”最上面的一排字虽然小,但是很醒目。这是“一本尘埃与霓虹之间打捞生命重量的书”。
“尘埃”象征着苦难,体现生命的脆弱与卑微。漂在北京的那群人,相对有“北京户口”的人来说是底层最普通的人,如同“尘埃”一般。
一个北京户口,就像挂钟般精准的薪资,永不沉没的铁饭碗。
“霓虹灯”展现人性绝境中的微光。即使面对苦难,也有希望。
北漂群体在京城的底层奋斗,与都市繁华之间的落差,体现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打捞生命重量——《距离》通过记录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揭示了生命本质的价值——超越苦难的韧性与存在的意义。
底封文案是“内容亮点提炼”。这类文字属于封面文案的延展和补充,是总结或强调,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
护封底和护封面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完美呈现,缺一不可。如此“干净”“平静”的调节和点缀,添加了“热闹”的氛围和温馨的意境,更有亲和力。
护封底极易进入读者视线,只要稍作浏览,便能迅速了解该书最为准确的信息及阅读之后应有的收获与益处。语气和缓、平易近人,昭示的是《距离》具有的独特功能。
汪鑫老师用真诚、真心、真情的文字,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观的图景,饱吮艺术的营养,闪烁艺术的光芒。
《距离》通过记录十个普通北漂人的故事,捕捉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为生活奔波劳碌而奋力拼搏的精神力量。
汪鑫老师通过书写普通人的平凡经历,书写他们的苦痛与希望,挖掘被忽视的生命尊严和时代精神。
2. 封面
翻过“护封”是“封面”。封面以咖啡色呈现,其色属于中性偏暗的色调。
它不像鲜艳明亮的色彩那样张扬,而是以低调内敛的方式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是一种代表稳重、成熟且非常百搭而不显突兀,又有包容性的颜色。
如此优秀的封面,平衡了三大核心要素:“文字 + 图形 + 色彩”,即通过文字点题,图形深化主题,色彩强化情绪。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传达书籍内涵,最终实现内容性与美感的统一,并以美感形式吸引读者。
三、作家签名
这是一本汪鑫老师的亲笔签名书,笔锋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每一处转折都充满了力量。
这不仅是书籍的物理延伸,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象征。
我很珍惜,觉得非常珍贵,很有珍藏的价值,也有增值的潜力。
四、正文内容
在浩瀚的人生旅途中,距离如同一道神秘而迷人的风景,既让人心生敬畏,又令人无限向往。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间隔,更是心灵与情感上的微妙差距,激发着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
现将《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的创作特色总结如下:
1. 深刻的主题,具有广泛且持久性
《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这部新出版的小说是非虚构作品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还原真实事件,涵盖广泛),一经问世,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还触动着许多普通人的心弦。
因为,北漂的那群人,为了追寻梦想,远离家乡,告别至亲至爱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在这里努力拼搏,忍耐坚持,只为一个信念,不再“漂泊”,期盼将来有一天“扎下根来”,能过上平凡人想要的“稳定而平静”的生活,为家人也为自己。
虽然没有固定的住所,可能会频繁搬家,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工资不高……生活境况较为艰辛。但是,他们依然选择留在北京,依然坚持在这座城市中奋斗。
例如:《三个孩子的老张》的故事,描述他从西北偏远的农村来到京城打工的经历,妻子患重病去世,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还有女儿考上大学时的喜悦。
通过老张的故事,探讨普通人生活的苦难,生而为人的责任、担当和希望的坚守。“北漂人”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在生活的舞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子女能过上好日子,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踏上了远方的打拼之路。
从此,他们与家的距离,不再是村头到村尾的短短路程……他们与亲人的距离,也不再是朝夕相处的亲密无间。
然而,这遥远的距离并没有消磨他们的爱和责任。”
——《距离》之“三个孩子的老张”(引用)
雨果先生说:“只有信仰才让思想发出火花,只有希望才让未来发出光芒。”的确如此,有信仰的人,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而达到自己所选定的目标。
让我们坚守希望,坚定信念,为那份执着、追寻、美好而坚守。我们都渴望获得“希望所带给我们的美好”。
《距离》中还有其他人的故事。例如:“情场失意的小刘”“昔日小学校长魏大爷”“广场舞的‘一枝花’葛阿姨”……
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耐人寻味,感人至深,极具说服力。在北漂的日子里,他们每一位都学会了坚强与独立;
在北漂路上,他们都承载着梦想与孤独,踏遍北京城的每个角落,只为追寻属于自己的光明。
无论脚下的路途有多么坎坷,都会坚持走下去,唯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北漂是一种历练,一种成长,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个能在广大读者群体中引发兴趣并令人思考的主题。
它不仅仅限于某一小群体,也不仅仅只限于“北漂人”,还有“沪漂、广漂、深漂、杭漂、闽漂、藏漂的人……”呢?
它涵盖了广泛的,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距离》探讨人性、生活、家庭、爱情、友情和社会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作品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