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非遗里的爱情故事
龚郎子讨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以其独特的乐观、豪放、勤劳和勇武的精神风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其中,羌族花灯戏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起源于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舞和戏剧表演;歌词内容多取材于羌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日常生活,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羌族花灯戏以其欢快的节奏、生动的表演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逐渐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成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龚郎子讨亲
《龚郎子讨亲》属于典型的羌族花灯戏,不仅展现了羌族的民俗风情,还通过一段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根据《汶川县志》记载的羌戏《龚郎子讨亲》改编而来,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发生在一年一度的羌族祭山会上。村里的青年才俊龚郎子与美丽善良、精通羌族传统手工艺和歌舞的才女苏二姐相遇,彼此心生爱慕。
然而,爱情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苏二姐的父亲为了考验龚郎子,提出竞技招婿,意思是龚郎子必须在集市上通过一系列的挑战,才能赢得苏二姐的芳心。
这些挑战包括羌族传统的推杆比赛、释比唱经的考验,以及对羌族文化的理解。
龚郎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通过了所有考验,最终赢得苏二姐的父亲和村民们的认可。
龚郎子讨亲剧照
《龚郎子讨亲》不仅是一部爱情戏曲,更是一部羌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戏曲的编排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省级非遗项目“苏布士”(祭山会)、“羌族推杆”,以及州级非遗项目“释比唱经”“挂红习俗”“白石信仰”“婚礼十二歌”等。
这些非遗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戏曲的文化内涵,也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羌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龚郎子讨亲》还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这部戏曲经过汶川县老一辈民间艺人的努力,口传心授,传承至今。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花灯戏,如今的传承者们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曲中,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羌族花灯戏。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汶川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