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傍晚至10日凌晨
威宁自治县遭受强对流天气
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县境内共计
5站暴雨、36站大雨、28站中雨、35站小雨
与此同时,全县观测点中
共有32个站点达到6级以上大风
13个站点达到8~9级大风
1站达到11级暴风
最大风速为30.8m/s
全县境内共有23个乡镇出现冰雹天气
最大直径40毫米
顷刻间,密集的冰雹砸向城区、乡村,城市内涝、农田受损。不少网友质疑:如此严重的冰雹气候,为什么没有进行人工防雹?气象局在做什么?
为此,记者第一时间来到威宁自治县气象局进行采访:
有没有进行人工防雹作业?
记者了解到,自治县气象局于5月9日20时02分发布了冰雹橙色预警信号,22时15分升级为冰雹红色预警信号,红色预警信号为最高级别。
炮站开展防雹作业(气象局供图)
与此同时,在发布预警之前,自治县气象局从9日19时54分至10日1时37分持续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共组织小海、观风海、中水、兔街、云贵、玉龙、马踏、雪山、红岩、秀水、上关口、石板河、新发、新升、松山、双龙、龙街、羊街、茨营、石门、炉山、嘎基、盐仓等29个炮站开展防雹作业,共计实施人工防雹作业40次。
既然进行了人工防雹作业,那为何昨晚的冰雹还是来势汹汹?
什么是人工防雹?所谓人工防雹,是采用人为方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的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冰雹想打就可以打吗?
当然不是!开展人工防雹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一是时机条件。冰雹从形成到消亡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在15分钟到30分钟之间,来得快,消逝得也快,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冰雹云生成之初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二是空间条件。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基本为固定作业点,作业范围的半径只有4~5km,冰雹云生成后,也需要考虑到高炮的射击距离,是否能有效地撒播催化剂至冰雹云上部或有效产生爆炸影响。
三是空域条件。考虑航线及航空器安全,在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时还需要申请作业空域,以协调作业时间、作业方向等。
为什么人工防雹后还会有冰雹?
这就要提到人工防雹的两个物理原理:
一是过量催化。即通过过量播撒催化剂,大量增加云层中人工冰雹胚胎,争食水分,从而改变云和降水及冰雹的微物理结构,降低成雹条件,抑制冰雹的增长或使冰雹在降落前融化为小冰雹或雨滴。通俗来说,这个办法就是放诱饵,跟冰雹抢水分,不让冰雹“长胖”。
二是爆炸影响。通过爆炸,破坏积雨云形成冰雹的自然结构,特别是强上升区的垂直结构,促使大量小冰雹在增大之前溶化为雨滴和小冰粒,落到地面。通俗理解,这个办法就是放炮仗,端了冰雹的“老家”,让冰雹没有成长的温床。
但无论上述哪种办法,都不能完全消灭冰雹,而是通过干预云团的手段,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并非控制整个大气。人工防雹在于防,而不是完全消灭。
气象局副局长李茂(右)在分析研判雷达云图
狂风暴雨冰雹夜,气象局在做什么?
记者于5月9日晚10时许到达自治县气象局指挥大厅,一进门便能感受到凝重而匆忙的“战斗”气息:
气象局班子成员及业务人员全部在岗。
气象监测大屏前,时刻紧盯雷达云层图的监测人员;
指挥台,一手拿对讲机、一手拿电话的值班人员;
气象预警岗,对着联系号码薄,接连不断向各部门、乡镇发出预警情报的工作人员;
凌晨1点时的气象局指挥大厅
大厅里,还有步履匆匆,快步疾跑传递各类气象数据、预警信息、人工作业记录的工作人员……
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嘈杂的对讲机呼叫声、呼啸的气象监测预警声、还有十余名值班值守人员往来奔跑的脚步声,充斥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进入自治县气象局大院时,还亲眼目睹了一个突发情况:担任监测预警、叫应部门响应工作的气象员李丹,在冲向监测点查看雨情和冰雹体量时,踩到门口地砖上的冰雹,整个人从四、五阶台阶上重重摔倒,被划伤的右手瞬间鲜血直流。 而仅仅一个小时之后,匆忙到医院包扎好伤口,李丹又急忙跑回了值班大厅。 当记者询问她伤势如何时,她轻描淡写地说了句: “没事,就缝了三针。 ”右手裹着还带有血迹的纱布,无法握住电脑鼠标,她便换作左手操作......
右手裹着纱布的李丹,在与同事研判气候情况。
记者手记:记者在气象大厅采访的4个小时当中,无时无刻感受到的,都是气象人在面对极端气候时,如赴战场的紧张与沉着。每一个指令、每一份预警、每一通电话,听到的都是气象人“快快快”“立即、马上”的催促声......面对风云突变的强对流天气,气象人临危不乱,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及时预警,沉着应对,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防灾减灾避险。
气象部门提醒:目前强对流气候仍在持续,需防范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请广大群众持续加强防范。
威宁融媒记者 彭 凯 李云侠
通讯员 代 耀
编辑:周天贵 ▏责编:李云侠 ▏编审:何 欢
终审:赵 杰 ▏监制:马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