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周坤

  作为安徽省第一座建市的城市,蚌埠从不缺少“第一”。

  安徽省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台收音机……一张张工业名片,是每一个蚌埠人的骄傲。

  如今,蚌埠又多了一个“第一”。

  5月10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在蚌埠市禹会区正式开园。作为安徽省第一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它将助力蚌埠进一步向“天”而行。

  如今的蚌埠,正以“向天空进军”的姿态,大力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从“老工业基地”向“空天之城”跃迁的新篇章。


俯瞰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从“下”到“上”

  蚌埠和商业航天的“故事”始于2019年。

  彼时,提起蚌埠的产业结构,大多数人的印象停留在压缩机、滤清器、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一直都很明确要换新赛道。”蚌埠市科技局副局长闻建忠坦言,一个偶然机会,让蚌埠闯进了这个“高大上”的赛道,从“向下掘金”开始“向上突围”。


九州云箭的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2019年,总部位于北京的九州云箭,决定建设自己的发动机装配基地和试验测试基地,在走访了全国多个省市后,山环水绕、地形多样的蚌埠进入了九州云箭的视线。

  蚌埠良好的承接基础、优渥的落地政策、周到热情的服务,让双方迅速找到了发展的契合点。于是,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诞生了,实现蚌埠商业航天产业从0到1的突破。

  从2021年底交付首台10吨级凌云发动机,到如今实现70吨级的跃升,九州云箭逐步形成以蚌埠地区为中心,以研发、生产、测试、交付功能为一体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基地,成长为商业航天动力领域头部企业。


在蚌埠市禹会区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龙云”发动机进行点火测试。黄洋洋摄

  今年4月24日,在蚌埠市禹会区的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一阵轰鸣声响彻山麓,由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九州云箭”)生产的“龙云”发动机顺利完成测试。

  紧接着,这款发动机即将“奔赴”下一站,承载探索宇宙的使命,开启新征程。

  造火箭,这件蚌埠人曾经以为很遥远的事情,如今真实地在这片创业热土上发生着。

  从“点”到“面”

  在闻建忠看来,踏上商业航天赛道,蚌埠底气十足。

  曾经“蚌埠五大机”声名远播——蚌埠机床厂、蚌埠空压机厂、蚌埠柴油机厂、蚌埠拖拉机附件厂、蚌埠水泵厂,为蚌埠构筑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相关国家级大院大所,12所高校及职教机构可为商业航天产业输送专业人才,这是蚌埠发展商业航天的“家底”。


在深蓝航天蚌埠基地,工作人员检查火箭燃料贮箱。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以2019年引进九州云箭为起点,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坚持“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集群打造”思路,开展链式招商,实现了“一企引领”带动“群企来蚌”。

  时至今日,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已集聚了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及总装等产业领域。


在深蓝航天蚌埠基地,工作人员操作焊接机器人进行特种焊接。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去年10月,深蓝航天在淘宝直播间推出国内首个、2027年载人飞船首次亚轨道载人旅行飞船船票预售,开卖即售罄。

  而执行该亚轨道飞行任务的深蓝航天可回收火箭“星云一号”,未来就在深蓝航天蚌埠基地诞生。

  走进禹会区的深蓝航天蚌埠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焊接机器人进行特种焊接,巨大的可回收火箭燃料箱在机器人的协助下逐渐焊接成型。

  “在这里,有政府的政策赋能、产业的场景牵引、人才的技术支撑,能让我们大展拳脚,早日实现百姓的太空旅行梦想。”深蓝航天蚌埠基地负责人张成聪信心满满。

  由“浅”入“深”

  放眼全国,商业航天的赛道上,各个城市间的角逐像一场无声的“航天马拉松”。

  在北京亦庄新城,凭借“国家队”的先天优势,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汇聚首都;在上海临港的卫星工厂里,航天八院的工程师们正打造“星箭一体化”的超级生态;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优势让它成为“太空快递”的热门枢纽。

  而蚌埠,手握的是一张“差异化”牌。

  闻建忠介绍,蚌埠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编制了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1+4+N”发展纲领:建设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火箭发动机生产、商业航天电子零配件、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新材料生产4个配套产业基地,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


俯瞰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有了发展“路线图”,蚌埠的目光,投向更深更远的未来。

  在逐梦星辰的路上,蚌埠市创新投资方式,通过“招商基金+存量基金”“基金+市属国企”等方式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同时,蚌埠坚持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平台思维成事,充分发挥基金撬动作用,以规模50亿元的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规模20亿元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全力支持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2019年刚来的时候,九州云箭估值仅2亿元,到2023年已达30亿元,增长15倍,这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如今在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又有了新厂房,企业发展动力更足了。”九州云箭副总经理石奇感慨道。

  走进刚刚建成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蓝天白云下,充满科技感的科创中心大楼,犹如蓄势待发的火箭,将助力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这里未来将飞行器制造、电子零配件研发生产、新材料应用等环节深度融合,助力蚌埠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该项目建设负责人马凤刚说。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越来越多的“蚌埠造”火箭将会腾空而起。仰望苍穹,镌刻“蚌埠”印记的星星,也会越来越多。

  满天星斗间,蚌埠的商业航天智慧,必将熠熠生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