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翻译过来就是:

宇宙间的自然之气,本应清澄、纯净而光明。它蕴含生生不息的能量,因此不会衰败消亡。

若天体的运行失去光明(如昼夜失衡),邪气便会侵入人体的孔窍,导致阳气闭塞不通;

地气若浑浊上逆(如雾霾弥漫),则云露无法凝结降下。

天地之气若不能正常交合(如极端气候频发),万物便失去滋养,名贵树木也将枯萎。

当污浊之气无法消散、风雨失调、甘露不降时,草木会枯槁衰败;

若狂风暴雨频繁侵袭,四季时序混乱,背离自然规律,生命便会中途夭折。

唯有顺应天道的圣人,能保持身体无病、万物和谐、生命力永不枯竭。



我想,如果结合古代医家的见解,会更容易理解这段话的涵义:

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提出“天人相应”的核心观点,认为人体阳气如同天象,需“清净光明”才能抵御外邪。其名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成为后世养生圭臬。

明代张介宾《类经》将“天地四时不相保”与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相联系,强调“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被奉为防病要诀。



生态学角度认为,

“菀槁不荣”暗喻现代人因环境污染、作息紊乱导致的亚健康状态,提出“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需共振和谐”。

徐老师表示,这段话是古人版的‘生态危机预警’。现代人熬夜刷手机(天明则日月不明)、吃冷饮吹空调(地气冒明),就是在制造‘邪害空窍’的体质!

有位知乎网友说,所谓“白露不下”,对应现代人津液亏虚。天天喝奶茶看似补水,实则高糖伤脾,还不如学古人“吞津叩齿”生发自身甘露。

更有的说,

“别以为‘贼风’只是穿堂风!职场PUA、焦虑内耗才是真正的‘贼风数至’,伤人元气于无形。”



如果把这段话用在现代人的身上,那真是谁是谁知道!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凌晨两点还在追剧,第二天头昏脑涨、口腔溃疡?这正是“阳气闭塞”的典型表现。

如同手机需要充电,人体阳气在子时(23:00-1:00)最需潜藏修复。

试着连续一周早睡,你会发现痘痘减少、情绪稳定,这就是“清净光明”的力量。

还有,

盛夏办公室冷气开到18℃,表面凉爽,实则导致“地气(脾胃)不升”。

很多人出现腹泻、姨妈痛,正是寒湿内侵的征兆。

建议穿长袜护住三阴交穴,午休时晒背15分钟,模拟古人“接地气”养生法。

不止这些,

同事甩锅、孩子哭闹时,你是否感觉“气血上涌”?这种应激反应就是“恶气不发”。

试试《内经》的“恬惔虚无”法:深呼吸7次,默念“不争不辩”,像处理台风预警一样对待情绪风暴。



另外,

奶茶代水、外卖重口味,看似解渴实则耗损脾胃(云雾不精)。

广东阿婆们的养生秘诀值得借鉴:晨起含化桂圆干生津,饭前喝小碗米汤,用“土办法”唤醒身体自产“白露”。

所以说,

《黄帝内经》这段看似晦涩的文字,实则是穿越千年的健康使用说明书。

当我们把“天地四时”替换为“作息节律”,将“贼风暴雨”对应“压力内耗”,就能发现:真正的养生不在昂贵的补品,而在“从之”——顺应晨昏、饮食、情绪的自然之道。

正如网友所言:“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声明: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