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利益面前大多都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背叛就成了家常便饭。英布当年就是因为担心自己被项羽分封的九江王保不住,所以就背叛了项羽,转而投向刘邦的怀抱,成为了剿灭项羽的重要势力。
刘邦平定天下、登基称帝之后,英布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了淮南王,成为了汉初七位异姓王之一。
自此之后,英布便心满意足地以为自己平安着陆了,在名利场中厮杀了这么多年,能混个诸侯王当当,也算是实现了人生巅峰了,再无其他遗憾了。但是,他不明白的是,等级越高的权和利都是不具备共享性的,刘邦是一定会想办法去逐步集权的。
韩信、英布、彭越被誉为“灭楚三英”,也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其实他们都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伴君如伴虎。当你的能力和实力不被帝王所需要的时候,那就会变成一种威胁,而你曾经立下的功劳和你积累的威望,都将成为安全负担。
也正是韩信他们这种认知局限性和迟钝性,导致刘邦在称帝之后,有条不紊地对异姓王们进行了各个击破。灭臧荼、贬张敖、诛韩信、杀彭越、驱韩王信……这一连串的动作过程中,居然没有异姓王有过联合起来反抗、挣扎一下的情况。很讽刺,也很悲哀。
等到彭越被杀之后,吕雉把把彭越的尸首剁成了肉酱,做成罐装食品送到英布那里充当恐怖礼物的时候,英布才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拢。
当时正在外面狩猎的英布在接到朝廷的恐怖礼物之后,忧惧地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集结军队并派人侦探外围信息,宣布进入了警戒状态。
其实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英布这个时候才醒悟属于于事无补了,整个北方的异姓王都被刘邦扫平了,你一个英布还能翻出刘邦的手掌心?一句话,早干什么去了呢?
但这尚且不是事情的关键,英布本来就属于那种后知后觉的人嘛。关键是我们通过英布后来谢幕的方式可以看出,英布这个人是真正的有勇无谋、好谋无断。
就在这个紧张时期,英布有一个爱妾生病了,于是请求出王宫去就医。
刚好给英布爱妾治病的医师就住在英布手下的中大夫贲赫家住对门,这个贲赫了解情况之后,就认为这是一个巴结英布的好机会,所以就给医师送了丰厚的礼物,还经常给英布的爱妾当医务陪同。
这样一来,英布这个爱妾在侍奉英布的时候,便想着帮贲赫说点好话,为其仕途尽点力,所以便找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机会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结果,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一个女人在自己男人面前替另外一个男人说好话,这对于有些心眼不大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触碰其逆鳞。英布生气了,问他的爱妾,你凭什么说贲赫是个忠厚男人?
英布的爱妾一看英布有点想偏了,于是赶紧解释,就把前段时间看病的事情都向英布汇报了。
其实这件事也并不是什么说不清楚的事情,但还是那句话,对愿意相信你的人,你的解释才有意义,而对于那些不愿意相信你的人,你的所有解释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英布听完之后,反而更加怀疑自己的爱妾跟贲赫有一腿。
贲赫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担心英布会找自己麻烦,所以干脆请病假,连班都不去上了。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想的?你这不是越描越黑吗?再说你不去上班有屁用?遇到这种事,你要么主动找英布解释清楚,要么赶紧跑路避祸嘛。你搁家里躲着,不是等着英布来抓你吗?
但贲赫这种脑瓜子不太清白的人运气还不错,因为他碰到了脑瓜子也相当让人无语的英布。生气的英布想逮捕贲赫,但居然让贲赫给跑了。这真是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呀!你要抓贲赫,只要他不去上班就第一时间派兵去抓他,他能跑得掉?在你自己的地盘,你都抓不到一个中大夫,你小子还能逐鹿中原?小学数学都没学明白,高等数学你整得明白吗?
贲赫跑路之后,直奔长安,他要找刘邦告发英布谋反,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留在仕途奋斗嘛!
英布得知消息后,赶紧派人去追捕贲赫,又没追上。
贲赫到了长安,立马化身为污点证人,向刘邦告发了英布的谋反阴谋。
刘邦看到贲赫的检举报告后,便问萧何是什么意见?
萧何说:“英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因结有怨仇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然后再派人去暗中调查英布吧。”这里必须要请问一下萧何同志,之前韩信被人检举的时候,你咋不跟吕雉这么说呢?
英布这边在贲赫逃跑之后,根本就没法心里踏实了,本身就屁股不干净,还知道贲赫肯定会检举自己,所以在刘邦的纪委工作人员入驻淮南国的时候,就杀死贲赫的全家,正式起兵造反。
英布造反的事情被正式确认之后,刘邦便把污点证人贲赫释放出来了,还给他颁发了举报奖励,封他做了将军。
也不知道大家把上面的事情看明白了没有?刘邦本来就是有心要逼反英布,为什么不在接到贲赫的举报之后就立马对英布动手呢?这就是做局高手和普通人的思维差距,要做局就要尽量把这个局做得完美,要让局中人无话可说。英布不是一个普通人,社会影响力极高,所以必须要让他谋反的事情实锤。
这个时候,有些朋友又会纳闷了,为什么吕雉以谋反之罪杀害韩信不讲究实锤呢?分危险等级嘛!韩信那件事属于又紧迫又危险的事情,谁跟你讲究实锤?先按下去再说。而英布,几乎就是瓮中捉鳖了。对他还是可以追求体面点!
明白了没有?所谓的急眼和不着急急眼,区别就在于主导方有没有心情和时间、空间跟你多玩一下!
英布造反的事情实锤之后,刘邦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跟当初韩信当楚王时被人举报谋反,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刘邦一听,同志们的积极性都不错哈,那就回去准备吧,争取有更具体、更可行的方案。
汝阴侯夏侯婴召原楚国令尹薛公咨询这事,这个薛公表示,英布造反这事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他迟早都会造反的嘛!
夏侯婴表示不解,皇上都让他裂土封王了,他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薛公继续解释,英布和韩信、彭越是同类项,现在那俩都死了,他心里能踏实吗?
夏侯婴估计平时也没接触什么高端人才,听完之后居然觉得这个薛公就是很有见识、谋略的人,便把薛公推荐给刘邦了,建议刘邦多听听薛公的意见。
刘邦这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劝,反正多听点不同的意见,只要自己有主见,那就不会是什么坏事,所以便召来薛公问策。
薛公回答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这个开场白力度还是挺猛的,吓得刘邦赶紧追问,上、中、下三策各自为什么内容?
薛公解释道:“向东夺取吴县,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县,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此为上策;向东攻占吴县,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此为中策;向东夺取吴县,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此为下策。”
这里解释一下薛公的上中下三策哈:上策就是整合整个东线,然后以中原地区为缓冲地带,然后搞统一战线去稳住东北一角;中策就是从东南一角往西北方向突破,占据中原跟刘邦形成战略对峙,跟当年项羽的路线差不多;下策就是向东南一角的腹心搞战略收缩。
刘邦随后问薛公,英布会选择哪一个方案?结果薛公毫不犹豫地答复是下策,而且解释理由也相当充分:英布本来就是一个刑徒出身,除了个人追求外,没啥战略眼光也没啥战略追求,小富即安的思想特别严重,他压根不会想着迎难而上的,只会一退再退,希望自己能做个富家翁。所以必然会选择下策。
所以说,英布呀英布,你在别人眼中就跟一丝不挂没啥区别,你觉得自己还有活路吗?
刘邦听完之后,很开心,这个薛老头说话就是中听,于是,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此时也就是个3岁左右的小毛孩)为淮南王。先官方取消你英布的编制再说。
而英布认为刘邦年事已高,必定厌战,所以不会亲自领兵了,而其他将领,他只怕韩信和彭越这两个人,但现在这两个人都死了,自己天下无敌了。还没开始就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假想了,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你英布这是啥也不懂呀!
反观刘邦这边,一开始确实是因为生病了不想领兵出征,想让太子刘盈领着一帮功臣宿将去平乱,一来自己偷个懒,二来锻炼一下刘盈,让他建立战功,树立威望,跟那些叔叔伯伯们进一步建立深厚感情。
但吕雉真是个明白人,刘盈这个时候还是个十五岁的孩子,这一仗打赢了自然是皆大欢喜,万一打输了,那是要担责的,对他后面继位极为不利。况且这孩子从来没有领兵作战过,面对的又是英布那样成名已久的骁将,要么一上战场就懵逼,要么就会瞎指挥坏事。所以还得刘邦亲自领兵,这样才能镇住场子,把英布的嚣张气焰压下去。
苦命的刘邦听完一想,也是这么个道理,于是便带兵出征了。
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吕雉的政治水平真的是没话说,考虑问题真的很严谨,指挥官的权威以及士气这些问题都能提前考虑到,这对一个女流之辈来讲,相当难得。
英布率先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英布便合并了荆国之兵继续攻打楚国。
楚国调动军队在徐、僮(今宿州地区)之间和英布作战。这种分兵三路相互策应的打法,被人给劝阻了,理由是:英布这人挺猛,《孙子兵法》中说: “散地则无战”,咱们兵分三路,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余的就都吓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咱们应该合兵一处,与他决战。
这里科普一下哈!什么叫“散地则无战”呢?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啥意思呢?诸侯在自己的地盘作战,这叫散地作战,容易一窝蜂就打散了。为啥呢?因为自己的地盘,自己很熟悉,逃命比较方便,老婆孩子财产等各种顾虑也多,所以抵抗意志不会很坚决。
顺便解释一下兵书中的另一个概念“轻地”——《孙子兵法》中说:“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轻地则无止。”啥意思呢?进入地方地盘不深叫“轻敌”,这个时候就千万不能停滞不前,要想尽一切办法往地方的腹心凿。不然,在人家的外院待久了,士气就容易消退。
这其实都是兵家讲的“势”,不能给自己的士兵有太多的选择和退路,不然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决一死战的信心和勇气就建立不起来。
但是楚将没有听从这种正确意见,在“散地”跟英布玩分兵,结果被英布击败一路楚军后,其他两路军队就自行溃散了。
这个时候,刘邦的中央军和曹参领衔的齐国军队在蕲县西(安徽宿州)跟英布迎面撞上了。
英布正在势头上,所以刘邦在庸城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就是要耗掉英布的锐气。然后一如既往地玩起了攻心战,说自己待英布不薄,问英布为何要造反?意思是说英布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英布这小子这么多年真是没点长进,你要回怼应该拿刘邦残害忠良去说事嘛,结果这小子居然直接说自己也想当皇帝。哎,就这脑袋瓜子,后面输的是真不冤呀!
两军开战后,刘邦在正面扛住英布的同时,令曹参率军占领蕲北高地,然后令灌婴率骑军与曹参同攻英布北部侧翼,斩杀了英布的侧翼副将和三个楼烦外援将领。击破北部军后,汉军又继续击破了英布的上柱国和大司马的部队。直到英布军阵大乱,刘邦再派郦商开始正面对英布进行冲击。一举击溃了英布大军。
英布一边逃命,一边收集溃军进行阻击,但根本没用,最后只带了百余骑逃到了长江以南。
这个时候,英布的小舅子长沙王吴臣(英布的老丈人吴芮已死)便让儿子吴回(吴芮之孙,后来的长沙哀王)派人诱骗英布,谎称要帮他潜逃到越地,成功把英布骗到了番阳,番阳人在兹乡(今江西鄱阳县)百姓的民宅里杀死了英布。最后,还是番阳人们背了锅。
自此,所有和刘邦打天下的小股东们,除了听话无害的吴家和自己的女婿张家以外,全都被刘邦剿灭,斩草除根。
希望大家都仔细去反思一下英布的一生,为什么他的人生就注定会是虎头蛇尾呢?其实人生的成败跟练武功一样,一定要注重内外兼修,像英布这种只会死练外家功夫的人,是很难成为真的的高手的。
其实英布这一辈子最大的、最知心的贵人是项羽,但是他把项羽给卖了。这是一种又蠢又坏的行为。只是覆水难收,自己已经走错了,就要办法去弥补去防范嘛,你总不能天真地认为自己干了坏事、错事就一定不会受到惩罚嘛!
也许一开始,你还可以以自己没有认清刘邦的真实面目为由,自我安慰一下嘛。但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接二连三地对异姓王动手,这你也看不到?难道你觉得自己会是刘邦唯一的真爱?刘邦不爱韩信、不爱彭越、不爱自己的女婿、不爱自己的家人、不爱自己的兄弟,难道真的会爱你这个有背叛前科的二婚男?想啥呢?
英布最好的自救机会就是及时去联络、声援其他异姓王,你不一定要真的反刘邦,但是一定要给刘邦施加压力,要让他投鼠忌器。要跟韩信、彭越这些人达成共识,因为你们是处于相似的处境,你们才是命运共同体呀!
但不是咱故意去埋汰英布,像他这样的人,是想不清楚这些问题的。为啥呢?自私自利呗,只要刀子没砍到自己身上,他一定是麻木不仁的,他在乎的永远只有他的那一亩三分地。他会去关心其他异姓王的死活吗?只要自己家没断粮,其他邻居、亲朋全被饿死,他都会无动于衷的。等到刀子终于要向他砍来了,他开始慌了,但那还有个屁用?你胳膊还能拧过刘邦的大腿吗?
而且从英布谋反的整个过程来看,英布也不像一个搞大事的人。都已经准备谋反了,怎么能够因为那么一点男女之间争风吃醋的事情去猜忌身边人呢?就是你觉得心里不舒服要拿贲赫出口气,那你倒是快刀斩乱麻呀!结果被人跑了,还到刘邦那里告状去了。
被人举报了,面对刘邦派来的纪委调查组,应该多想一想嘛,刘邦没有直接动手,显然是想逼着你自己先摊牌,你完全可以打死不认,甚至倒打一耙要求组织把贲赫那种挑拨离间的小人给处理了,还自己一个清白……反正你就是无辜的,最后起兵也是被刘邦逼的。这是政治名分的优劣博弈,怎么能那么不过脑子呢?
还有跟刘邦的对话也是一样的,你起兵是因为被刘邦卸磨杀驴给逼的嘛,你怎么能直接说你也想当皇帝呢?
总而言之,像英布这种人,一般没有什么道德底线,但同时又没有什么理性认知,行事一般不会很严谨,全靠自己的情绪在发力,一般不会有啥太好的结局的。
最后,多说一句,咱们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多上一层保护色。比如大家选择做一个好人,并不能避免别人会欺负自己,但多多少少会有人于心不忍的,这就降低了自己受伤害的概率。但如果大家自己本身就不怎么讲武德,那等到你自己势不如人的时候,别人对你落井下石,也不会有任何道德负罪感。比如英布被自己的小舅哥父子诱杀了,谁会同情英布呢?只会说吴臣父子大义灭亲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