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欧洲终于尝到了“绿色转型”的代价。4月28日,一场席卷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将“绿色欧洲”的遮羞布掀了个底朝天。西班牙、葡萄牙全境断电,法国南部多个地区陷入瘫痪,连比利时、安道尔等国也未能幸免。铁路停运、机场瘫痪、医院断电,6000万人在一夜之间被打回“能源中世纪”。而更加讽刺的是,直到今日,事故原因仍未有明确结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欧洲的能源理想主义被现实一巴掌打醒了。



欧洲媒体和分析人士痛定思痛,纷纷承认这场事故是欧洲能源系统的“转折点”。表面看是技术故障,实则是战略失败,是多年“政治正确”驱动下的能源政策崩溃。欧洲不是没有电,而是把电变得越来越不可控。靠风、靠太阳、靠幻想,代价就是系统脆如纸糊,一场15GW的突发电力中断,就能在5秒钟内拉垮整个国家电网。西班牙电网运营商REE的初步报告直言,事故当天供电“断崖式骤降”,瞬间失去了全国电力需求的60%。这一断电级别几乎等同于战略打击,令欧洲的电力专家无地自容。

事故发生后,西葡电网与法国之间的跨境输电联络线跳闸,导致伊比利亚半岛电力系统“脱网运行”,最终演变成全面停电。这种系统级崩溃不是首次,却是最严重的一次。西班牙政府短暂进入紧急状态,民众怒火中烧,欧盟委员会不得不紧急辟谣“不是网络攻击”。可惜,网络没攻击,电也没来。人们这才意识到一个真相:当你过度依赖不可预测的可再生能源,而缺乏相匹配的储能与调度系统时,能源自由就等于能源幻觉。

各国专家几乎口径一致地指出:问题不在于风电和光伏本身,而在于配套的储能系统严重滞后。数据显示,西班牙当前储能装机容量仅为10GW,其中绝大部分还是老旧水力蓄能电站,真正的电池储能几乎是空白。这意味着,一旦风停日落,整个国家就是坐等断电。此次停电后,当地不得不动用应急柴油发电机为医院供电,而这正是“绿色转型”的最大讽刺:一个靠风光发电的国家,最终要靠燃油救命。



国际能源署IEA的分析师玛丽亚·洛佩兹指出,此次事故是一场“零碳转型的压力测试”,而欧洲交出了不及格的答卷。她指出:“当你的系统灵活性不足、储能能力缺失时,可再生能源再多也无法保障稳定供电。”

而在这场欧洲能源滑铁卢中,中国却意外“破圈”。多家外媒注意到,这场大停电不仅暴露出欧洲电网系统的软肋,也意外为中国企业打开了进入欧洲储能市场的大门。南华早报援引西班牙智库“可再生能源基金会”气候政策经理莫拉莱斯的话称:“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中国的储能技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熟度和响应能力远超我们。”他直言,西班牙正计划在2035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而若不引入外部力量,靠自身建设储能系统根本来不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储能总装机达到137.9GW,同比暴增近六成,首次突破100GW大关。其中新型储能装机78.3GW,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尤其是锂电池储能技术,中国已形成产业链闭环,产品效率高、成本低、交付快,广受国际市场青睐。同期欧洲的储能总装机才89GW,其中大量仍为低效老旧设施。欧洲能源存储协会EASE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2024年是储能建设的爆发年”,但也不得不承认“相较中国仍有结构性滞后”。



而中国企业的海外战绩更是令人瞩目。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签下了超146个订单,总规模突破165GWh。仅在欧洲,华为、力神、南都电源、阿特斯等中企就斩获了超过12GWh的储能订单。在刚刚闭幕的德国慕尼黑智慧能源博览会上,中国储能巨头楚能新能源与英国、保加利亚能源商分别签署合作协议,项目容量超2.5GWh。IMDEA能源研究所负责人普罗达诺维奇甚至称:“中国的储能产品在很多细分领域就是世界第一。”

欧洲电网的脆弱性,中国储能的崛起,两者间的落差正在创造历史性的窗口期。欧洲越早放下傲慢,引入中国技术,就越有可能避免下一个28日的“黑暗时刻”。如果说这次停电是一场灾难,它同时也是一次提醒:能源安全不再只是国家战略议题,它已变成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每一秒钟都可能面对的现实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