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哈佛展出的王羲之真迹,这是千年墨韵里藏着中国书法的终极密码。
当波士顿的清晨阳光洒在哈佛大学美术馆的玻璃幕墙上,一卷不足两尺的绢本小楷正引发全球艺术界的震动。
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展开卷轴时,连呼吸都刻意放轻——这卷被鉴定为王羲之亲笔所书的《道德经》小楷,竟如初写黄庭般笔墨如新,连当代最挑剔的鉴定专家都叹服:“这哪里是文物,分明是穿越千年的时空胶囊。”
一、 墨池深处的不老传说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某个清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已过去十年。五十岁的王羲之在书房展开素绢,他研墨时突然想起年轻时在临川“墨池”练字的岁月。
那时他每天写完字就去池中洗笔,竟把整池清水染成玄色。此刻笔锋轻触绢面,忽然想起昨夜读的《道德经》“上善若水”之句,笔尖不自觉带出道家的圆融气韵。
这卷小楷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完美展现了"书圣"的变法时刻。相较于早年《黄庭经》的峭拔险峻,此卷笔画间多了几分老庄的冲淡平和。
单看“道”字最后一捺,起笔如鹤喙含丹,收锋似轻云出岫,正是将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化入笔墨的铁证。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旭东指出:“这种笔法变革比《兰亭序》早了整整六年,堪称王氏书风转型的活化石。”
二、 千年国宝的奇幻漂流
北宋元祐年间,这卷《道德经》曾引发过一桩离奇的“跨国交易”。高丽使臣金仁存出使汴京时,竟用三船人参、十车貂皮换得此卷。
据《宣和书谱》记载,当朝宰相蔡京得知后捶胸顿足:“失此国宝,愧对先人啊!”
谁料靖康之变时,这卷随金人北上的墨宝,又在战乱中流入波斯商人手中,经丝绸之路西去,最终在威尼斯商船里沉睡六百年。
文物的命运总与国运交织。当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这卷辗转欧亚的《道德经》正安静躺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密室。
上世纪三十年代,留美建筑师梁思成在哈佛访学时,曾在校史馆瞥见过它的惊鸿一瞥。
他在日记中写道:“见右军真迹如晤古人,笔墨间气韵流动,方知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绝非虚言。”
三、 小楷里的宇宙观
展开这卷517字的绢本,每个字约黄豆大小,却暗藏乾坤。
细观“玄”字顶部的三点水,竟用三种不同笔法写成:首点如坠石,次点似露珠,末点若轻烟。
这种变化源自王羲之独创的“三过折”笔法,将卫夫人所授的“笔阵图”化作纸上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