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桃园经验推广影响力逐渐加大,让江青有了借口参政,别的领域不太合适,可是文艺却是江青的本行,于是选择从文艺入手

江青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得到了林彪的赞同。

江青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

以批判《海瑞罢官》为突破口,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江青认为这还只是“前哨战”,“决战时机尚未到来”。她决心要进一步扩大战果。

1966年1月21日,江青从上海跑到苏州去找林彪,谈了她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她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

她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



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林彪让叶群打电话给当时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说,江青要找部队几个管文艺工作的同志谈谈部队文艺工作问题。

参加的人不要太多,只要四五个人。去几个什么人,你同肖华商量,把名单报“林办”。

刘志坚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汇报后,两人研究,决定由总政文化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宣传部长李曼村参加,并由刘志坚带队。

此外,还带秘书刘景涛、《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黎明,作为随员一同前往。名单经总政治部党委通过后,报给了叶群,叶群又报给了江青,江青同意这几个人去参加座谈。

江青为什么要召开这个座谈会,怎么个开法,与会者当时并不了解江青的意图。

1月底,江青秘书电话通知刘志坚说,会议确定在上海开,要他们2月2日就来上海。



在刘志坚等人去上海之前,叶群又给刘志坚打来电话,说林彪有几句话要转达给江青,接着一字一句地念了林彪的话:

“江青同志昨天到苏州来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好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

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的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

刘志坚一字一句记录后,并逐字逐句与叶群作了核对。

之后,叶群又交代刘志坚同江青见面后,首先要当面把林彪的话转达给江青。



名为“座谈会”,实际上是江青一人谈。诬称文艺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是“座谈会”的主调2月2日上午,刘志坚等一行六人乘飞机到达上海,住进延安饭店。

据莅会者后来披露: 天下午,江青派张春桥把刘志坚接到丁香花园住处谈话。刘志坚向她报到后,原原本本地转达了林彪的那几句话。

江青听后微微笑了笑说:

“请你们来,不是开什么会,主要是看电影,在看电影中讲一点意见。”

这次见面是报到性的,江青没多说什么就结束了。

下午5点钟,江青召集刘志坚、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等人到锦江饭店小礼堂见面并谈话,张春桥也在座。

一开始,江青就宣布了几个不准:“不准记录,不准外传”,特别是“不准让北京知道”。“座谈会”尚未正式开场,就透着一股神秘的氛围。



接着,江青向与会者介绍她的经历,说她是山东诸城人,十几岁从济南到青岛,以后到上海。同主席结婚后,在延安时当协理员,进了北京怎样给主席当“文艺哨兵”。

讲她如何亲自买票下剧场作调查研究,“戴着大口罩到戏院看戏”,“发现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我们舞台,一塌糊涂”。

她就把这些情况报告了主席,于是“才有了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

她说,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已24年了,就是推不下去,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死人统治着舞台,主席多次批评,他们就是不听,

“文艺界基本上不听主席的,听周扬、林默涵、夏衍这些人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很久,想通了,这是在文艺方面,有一条与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新中国成立17年来他们一直在专我们的政”。



这实际上是为“座谈会”和后来的《纪要》定了调子。江青讲话后,晚上同与会者一起看电影《逆风千里》。这样,“座谈会”就算开场了。所谓“座谈会”,主要是看电影和听江青的“一言堂”谈话。

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先后看了30多部电影和三场戏。每天放什么电影、什么时间放,都由江青安排。在看电影、看戏过程中,她想起什么就谈什么,不让别人插话。

因为江青规定谈话内容不许记录,只好看完电影之后凭记忆由陈亚丁作些追记,以备回去作汇报用。

江青看电影的时候,看一部就否定一部,指责这些电影有的是:

不写正确路线,专写错误路线;有的是美化敌人,歌颂叛徒的;

有的是丑化劳动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有的是颂扬战争苦难,宣扬和平主义;有的专写谈情说爱、低级趣味;有的不写英雄人物,专写中间人物;有的塑造起一个英雄形象,又让他死掉,人为地制造一种悲剧的结局;有的则是为活着的人树碑立传;



看了几十部电影,江青认为“没有一部满意的”。除了看电影、听江青谈话,还进行了几次个别交谈和集体座谈。不论是个别交谈还是集体座谈,也都是听江青一个人谈。

“座谈会”开到2月19日,江青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你们可以回去了。刘志坚 当时想,看了十多天电影,江青讲了那么多话,总得理出个头绪来,回去才好向总政党委汇报。

于是同李曼村、谢镗忠、陈亚丁一起,根据江青多次谈话的“追记”,逐段逐句进行了讨论,并由黎明记录,陈亚丁修改,写成《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个《纪要》写了三个部分,约3000字。

第一部分写召开座谈会的经过;

第二部分写江青在座谈中谈的“许多极为重要的意见”;

第三部分写为了使江青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落实”,准备采取的措施。

这个《纪要》写好后,打印了30份。当时刘志坚等四人还研究要不要送给江青看的问题。考虑的结果,还是送给了她一份。



随后,刘志坚等一行六人乘飞机路过济南,给住在南郊宾馆的林彪送了一份《纪要》,并简要地汇报了座谈情况。

林彪听了汇报后说:“这个材料搞得不错,是个重要成果。这次座谈会在江青同志的主持下,方向对头,路线正确,回去后要迅速传达,好好学习,认真贯彻。”

第二天上午,刘志坚等一行由济南乘飞机回北京。刘志坚等一行刚到北京机场,就接到了江青秘书从上海打来的电活,说这个《纪要》

“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没有反映她的意思”,

“给她闯了大祸”,还说“现在不要传达,不要下发”。并要刘志坚派人来上海,她帮助修改。

她还说,她已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要陈伯达、张春桥来参加修改。当天下午,刘志坚立即将座谈会的情况和林彪及江青的意见,向肖华主任作了汇报。两人商定,派陈亚丁回上海参加修改。陈亚丁随即又返回了上海。

陈亚丁返回上海后,张春桥把他接到锦江饭店,商量修改《纪要》的事。江青见到陈亚丁就说:

“你来了,很好。我把你们搞的那个东西,请伯达、春桥推敲了一下,伯达有些意见很好,我要他写出来,他一会儿就来,一起商量一下。”



陈伯达到后,江青就主持讨论修改问题,陈伯达拿出写好的几张纸,谈了修改意见,主要是两点:

第一,陈伯达说:“17年文艺黑线专政的问题,这很重要,但只是这样提,没头没尾。”

“要讲清楚这条文艺黑线的来源。它是30年代地下党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继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认清解放后17年的文艺黑线,这条黑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

第二,陈伯达又说:“江青同志亲自领导的京剧革命,搞出了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这些真正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东西,这些都要写一下。这样,破什么立什么就清楚了。”

江青听后高兴地说:“伯达的 意思很好,帮助我们提高了,击中了要害,很厉害。这一来有些人就不好过了!”

因此,当时拍的很多电影就开始遭殃了。

推荐无删减版《回首文革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一段被刻进民族记忆的岁月,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近日,权威学者历时五年完成的《回首文革》一书引发热议。书中以大量未公开档案、亲历者口述和跨学科视角,还原历史真相,剖析深层逻辑。读罢令人脊背发凉,却更觉警钟长鸣——

"工人造反派领袖回忆录中坦承:‘我们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在拯救国家。’”

书中大量首次公开的基层档案,展现了运动中普通人的挣扎与幻灭。作者拒绝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追问:“如果身处风暴中心,你会如何选择?”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刻画,让读者跳出“批判游戏”,真正理解历史中“平庸之恶”的滋生土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