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全球多数国家正疲于应对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通胀浪潮之际,印度总理莫迪政府却再次将精力投射在危险的民族主义赌博上,把枪口对准了巴基斯坦。5月8日晚,印度军队悍然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实施炮击,造成包括一名年仅2岁的女童在内的5名平民死亡。炮弹雨点般落入平民聚居区,血肉横飞、哭声遍野,南亚地区最危险的火药桶再一次被点燃。
据路透社9日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后,印度政府紧急发布命令,要求全国所有港口、航运码头和造船厂加强安全警戒,摆出一副“防范报复”的姿态。然而谁都知道,在克什米尔这块被血染过无数次的土地上,任何单方面的“安全升级”,本质上就是战争预备。
这不是“擦枪走火”,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军事冒进。自5月7日起,印度军队已对巴基斯坦境内多个目标展开袭击,连续三天的交火中,印巴双方动用了无人机与重型火炮,是自1999年卡吉尔战争以来最激烈的正面冲突。印度军方对外宣称,巴基斯坦“多次违反停火协议”,似乎试图将责任推卸给对方。然而事实是,印度是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挑衅在前,伤害在先。
而巴基斯坦方面的回应则更具分量。法新社报道称,巴国政府发言人强烈驳斥印方言论,指其“毫无根据,具有误导性”。并强调,巴方未对印控克什米尔或其它地区发起任何“进攻行动”,但在平民被无辜屠杀的情况下,巴军队“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并精准打击了印度实际控制线对面的三个哨所。这是巴基斯坦的底线,也是任何主权国家的自卫权利。
莫迪政府此番操作究竟图什么?在印度大选进入高潮之际,一次对外“报复性打击”,无疑能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为其博取更高的支持率。克什米尔这块已经被政治撕裂、宗教对立、历史纠葛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土地,再一次被当作政客选票机器的燃料。而平民的血,正是这个机器高速运转时喷洒的润滑剂。
从战略层面来看,印度在巴控克什米尔的行动更像是对“强人形象”的一次投资。莫迪急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铁腕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强势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然而这种“强势”的代价,却是区域安全的极度脆弱化。印巴双方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旦冲突全面升级,势必牵动整个南亚安全结构,甚至可能诱发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裂变。
从历史来看,印巴之间的摩擦从未真正平息,克什米尔问题更像是一个被暂时压下的地狱盖子,一旦有哪个政治领袖选择将其揭开,后果往往无法收场。但令人愤怒的是,莫迪政府明知如此,还要拿它来“祭旗”。而国际社会的反应,则显得异常沉默,甚至冷漠。美国、欧盟、日本等所谓“民主国家”,在俄乌战争中一再强调“人权”“主权”“国际法”的嘴脸,在南亚火线下却一言不发,莫迪屠平民、炮击哨所,却无人谴责,简直就是“双标教科书”。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媒体对此事的狂欢式报道,正在为战争行为制造合理化语境,甚至将克什米尔再一次包装成“正义讨伐”的旗帜,这种媒体舆论的狂热,正在为一个潜在的地区灾难推波助澜。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政府不仅发动军事行动,还在8日同一天发布命令,强化全国港口与军工重地的安保措施,这种“战时体制”的启动节奏,绝非临时起意,更像是对外战争与对内威权的双重准备。
可以预见,印巴之间这一轮冲突不会轻易平息。只要莫迪政府继续打着“反恐”“安全”的旗号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试图以对外军事冒进行动转移国内矛盾,克什米尔的鲜血就不会停流,边境的战火就不会熄灭。
这场冲突,早已不是普通的边境摩擦。它是两个拥有核武器国家在实际控制线上的猛烈对撞,是民族情绪、历史仇恨与政权博弈在同一时间轴上的集中爆发。每一枚炮弹,每一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都可能将整个南亚拖入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