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喙亚目—蝙蝠蛾下目〈外孔下目〉(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蝙蝠蛾下目〈外孔下目〉
蝙蝠蛾下目(学名:Exoporia)又名外孔下目,鳞翅目的一个下目。
1.特征
前,后翅脉相极相似;雌性外生殖器外孔式,交配囊和生殖系统的其他部分无内部联系,中输卵管位于交配囊背面,无副腺;喙短,常极度缩小;翅轭连锁。
2.下属科
蝙蝠蛾总科(Hepialoidea)
拟蝠蛾科(Anomosetidae)
新蝠蛾科(Neotheoridae)
原蝠蛾科(Prototheoridae)
古蝠蛾科(Palaeosetidae)
蝙蝠蛾科(Hepialidae)
拟菜蛾总科〈扇鳞蛾总科〉(Mnesarchaeoidea)
拟菜蛾科〈扇鳞蛾科〉(Mnesarchaeidae)
3.蝙蝠蛾总科
蝙蝠蛾总科(学名:Hepialoidea),是昆虫纲鳞翅目蝙蝠蛾亚目的一总科。
(1)形态
体小至极大,翅展20-200mm。触角短,线状至栉齿状。单眼缺,喙退化。胫节完全无距。中室内有M脉干。翅常暗褐或褐色,有时有绿色的花纹和银斑。前后翅都有肩脉,前翅有翅轭。
卵小,近球形,数多,由雌蛾飞行中产于地面。幼虫腹足趾钩多序缺环。蛹为无颚被蛹,各腹节具2排刺,第2至第6或第7节可动,无臀棘。
(2)生物学
幼虫蛀茎或根,或在地下做隧道。
(3)分类及分布
本总科只有蝙蝠蛾科一科,(也有学者分为三科:蝙蝠蛾科、原蝙蝠蛾科、古蝙蝠蛾科)已知500多种,世界性分布,其中印度--澳大利亚地区最为丰富,新热带区和非洲热带区的种类也很多。本科幼虫被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arkely) Sacc. 寄生后产生的子实体和虫尸是名贵的中药材--冬虫夏草。我国已发现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蝙蝠蛾30多种,主要为蝠蛾属的如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等。
4.古蝠蛾科
古蝠蛾科(学名:Palaeosetidae),是昆虫纲鳞翅目蝙蝠蛾亚目的一科。本科仅有一属3种。
峦大古蝠(学名:Ogygioses eurata),古蝠蛾科的一个物种。小型,体型狭长,翅面具细长鳞片掺杂黑褐色斑,头部及前胸背板披覆长毛,前、中脚黄褐色也有长毛。分布於中海拔山区,夜晚会趋光,发现停栖木板墙上,本种为稀少的种类,台湾特有种。
5.蝙蝠蛾科
蝙蝠蛾科(学名:Hepialidae)是鳞翅目下的一个科。本科一些属的幼虫被虫草菌寄生后,头部长出菌座,成为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属于一类中到大型的原始蛾类。
(1)形态特征
雄虫成虫翅展35~45毫米,雌成虫翅更宽些;雄虫体长14~18毫米,雌虫虫体稍长些。体色褐黄,体表有长毛,前翅前缘褐色,体中部有三角形斑及黑斑。中横线成1条断续的白色宽带,有黄色和灰白色外缘。
后翅为棕黑色,翅上斑纹变化较大,雌性色暗淡,雄性色鲜艳。成虫翅展66-70毫米。体粉褐色至茶褐色。触角短线状。前翅前缘边环状的斑纹,中央有1个深色稍绿色,角形斑纹,斑纹外缘有2条宽的褐色斜带。后翅狭小,腹部长大。卵球形,直径0.6-0.7毫米,黑色,微具光泽。幼虫深褐色、胸、腹部污白色,圆筒形,体具黄褐色瘤突,老熟幼虫体长44-57毫米。
幼虫粗壮,腹足5对,趾钩环式,刚毛着生在毛瘤上。单眼每侧6个,排成两列。幼虫多生活在树木的茎干或根的中间。成虫常在傍晚近地面飞行,颇似蝙蝠。如柳蝙蝠蛾等。蝙蝠蛾幼虫并非每天采食 , 而是数天采食 1次 ,平时虽然食物在身边并不积极寻食。幼虫对含水量较多的食物取食积极而且生长快。
此虫虫卵椭圆形,表面光滑。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部棕色,体表乳白至灰白色,圆筒形,体节有深色毛基片。腹部、胸部有许多节,每节又有几个小节。腹足5对,趾钩较圆,臀足趾钩肾形。
蛹圆筒形,头顶有角状瘤、蛹、幼虫和成虫,其形态与其他全变态类昆虫如蝴蝶等的形态大体上相似,只是蝙蝠蛾的翅翼特别长些,因而翅展也特别宽些,以及体色和斑纹有不同而已。
(2)生活习性
在辽宁大多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卵在地面越冬,或以幼虫在基部越冬。翌春5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转向果农林木或杂草等茎中食害。8月上旬开始化蛹г9月下旬化蛹终了。8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羽化盛期为9月中旬,终见于10月中旬。成虫羽化后就交尾产卵。以卵越冬。部分后期孵化的幼虫,或受其它干扰发育迟缓的幼虫即以幼虫越冬。翌年在7月旬开始羽化为成虫,随即产卵г2年完成1代。成虫多集中于16-18时羽化。成虫白天多悬挂于树干、下木或杂草上不动,直到日落后才开始飞翔、交尾和产卵。成虫具背光性。
(3)生态环境
虫草菌为麦角菌科的一个属,它包括许多种,如冬虫夏草、蝉草、珊瑚虫草、羌螂草、蛹草、半翅目虫草、黄蜂草等。中国虫草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现今世界资源较清楚的有139种,中国已知有58种。冬虫夏草主产区为四川、青海、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地高山原野。而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虫草产量占全国的60%,堪称“虫草之乡”。晋香棒虫草在湖南、安徽、江西均有分布。蛹虫草产地更广,陕西、吉林、河北、安徽、云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分布。
冬虫夏草主产地多分布于海拔3500~5000m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中,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低气温-22℃,年积温为1094.5℃。在这种严寒的环境里,只有低矮的小灌木和构成甸状的植被。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头花蓼为主群种类,伴生植物有金腰属植物,白头翁,繁缕,天山报春,全缘绿绒蒿,扭盔马先蒿等。
蝙蝠蛾幼虫危害状态是将树皮啃成环剥状,再蛀食髓部或向下蛀食直到根部,造成地上部枝梢干枯或容易被风吹断。大龄幼虫常在蛀食处排出大量粪穴,树木蛀孔处常畸形膨大极易折断。蝙蝠蛾危害猕猴桃、板栗、梨、苹果等果树 [7] 。冬虫夏草的“虫”就是蝙蝠蛾幼虫,虫草蝙蝠幼虫是虫草菌(真菌)的一种载体;没有蝙蝠蛾幼虫,或许也就没有冬虫夏草了。
(4)种群分布
中国7属82种蝙蝠蛾成虫。大丽花柳蝙蝠蛾又名东方蝙蝠蛾,属于鳞翅目,蝙蝠蛾科。分布与为害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原苏联、日本等地。为害多种花木。为害状幼虫蛀害枝、干,蛀道口常呈凹陷环形,并由丝网粘满木屑,形成木屑包。
(5)蝙蛾属
蝙蛾属(学名:Phassus)是蝙蝠蛾科下的一个属。
①柳蝙蛾
柳蝙蛾(学名:Phassus excrescens),为鳞翅目蝙蛹娥科蝙蛾属的一个物种。
a.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2-36毫米,翅展61-72毫米,体色变化较大,多为茶褐色,刚羽化绿褐色,渐变粉褐,后茶褐色。前翅前缘有7个半环形斑纹,翅中央有1个深褐色微暗绿的三角形大斑,外缘有由并列的模糊的弧形斑组成的宽横带。后翅暗褐色。雄后足腿节背侧密生橙黄色刷状毛。
卵:球形,直径0.6-0.7毫米,黑色。
幼虫:体长50-80毫米,头部褐色,体乳白色,圆筒形,布有黄褐色瘤状突似毛片。
蛹:圆筒形,黄褐色。
b.生活习性
一般1年生1代,少数2年1代,以卵在地上或以幼虫在枝干髓部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6月中旬在林果或杂草茎中为害。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羽化为成虫,9月进入盛期,成虫昼伏夜出,卵产在地面上,每雌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于翌年4-5月间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杂草,后蛀入茎内为害,6-7月转移到附近木本寄主上,蛀食枝干。两年1代者于翌年8月于被害处化蛹,1个月后羽化为成虫。羽化时蛹壳脱出一部分。天敌有孢目白僵菌、柳蝙蛾小寄蜗等。
c.生长习性
主要有柳、栎、赤桐、桃、梨、枇杷、葡萄、核桃等乔木。
d.分布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日本。
②点蝙蛾
点蝙蛾(学名:Phassus sinensis)是蝙蝠蛾科蝙蛾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雄翅长30~32mm、体长30~32mm,雌翅长38~40mm、体长39~44mm。头小,棕褐色,头顶部位凹陷,后缘有内切状月牙形纹;触角长仅5mm,丝状,21~24节,各节长与宽近相等,两侧端各有1根微毛,节的前端内陷,后端外突呈柄状;复眼大,两复眼占去头宽的2/3,肾形,棕褐色,各小眼表面有银白鳞,全眼面密布不规则的黑色小点,单眼不见。上颚及下颚退化,下唇小呈锥形,下唇须3节黄褐色,长度仅达触角下方,第3节长约为l、2节的总和,喙短,呈泡状。胸部狭长,约占身体总长的2/5,密披黄褐色长毛,前胸前狭后宽近盾形,背中线明显,中胸背板窄长,前缘缝波浪状,后缘两侧呈楔状插入后胸,中胸小盾片倒心状,色浅枯黄色;胸部腹面色灰褐,翅基片有白色膜;前翅正面暗褐色,梭形长宽比例为3:1,翅轭钝锥形;前缘有4个边缘不整齐的黑褐色斑,翅面无整齐而规律的横带,上至R脉下连Cu脉外至横脉间形成一个深褐色三角区,中室基部有1白色小点,小点外围有棕色棒形条纹,中室端有一银白色条纹,Cu脉下方至后缘以及外带、亚外缘带由褐色不规则的椭圆形斑组成,外缘弧形,边缘整齐无明显的缘毛;Sc脉达翅长的2/3,R2与R3脉同柄,在接近外缘时分开,Cu2脉不达外缘,有一微型横脉与A脉衔接,A脉1根,但基部有1小脉室,翅轭长指形;后翅浅褐色,鳞片薄呈半透明。前、后翅反面黄褐色,前翅前缘的4个斑纹仍能清楚可见,中室基部及端部的白色小点及白色条纹清楚,其他部位的斑纹则很模糊,后翅反面颜色与正面相同,翅脉更清晰(此种翅上色纹变异较多,原记载此亚种采自上海及华中)。前足短,胫节无胫距,跗节5节,第1节长,相当于2、3、4节的总和,爪问无明显的爪垫;中足各节均长于前足,其他构造与前足近似;后足明显短于前足及中足,总长度只有中足的1/2,腿节扁宽,三对足上均披有密集的黄褐色长毛。腹部宽大圆筒形,无听器,雄性第5节后逐渐变细,有尾毛。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发达,顶端与颚形突相连并形成钩状,下端分成4个片形瓣,各瓣端部背侧骨化并有小齿;颚形突较宽,近乎于并行;抱器瓣短小呈指形,布有微形毛,基腹弧呈狭带状,中部与横带片连接。阳茎基环周边光滑无特殊构造,囊形突发达,约占外生殖器之长的2/5。
b.生长环境
寄主:海州常山、桃、葡萄、梨、柿、核桃等。
c.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
国外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