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研究的误区
红学研究的误区
三纯
01
较量与交锋
不可见光
从红学的出现到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年的时间了。为什么研究到今天,不但没有形成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反而还越研究争议越多呢。究竟是误在哪里了呢?
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大家一直把一百二十回的巜红楼梦》与八十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混在一起,没有认识到它俩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1
完全不同
署名是脂砚斋
大家知道最早的版本名字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不同于金圣叹评《水浒》那一类后人从读者赏析的角度对前人著作的评注,它的评注与正文是同时面世的。也就是说评注与正文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作者就是通过正文与评注交相辉映的手法来创作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署名是脂砚斋,而不是曹雪芹。而后来市面上广泛流传的一百二十回版《红楼梦》,是程伟元和高鹗删除了脂砚斋的评注、增编了后四十回的产物。所以严格的说,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作品。换句话说,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与原作者(不论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没有关系。只能看作是程伟元、高鹗借用了原作的一部分内容新编的一部作品。
至于程伟元、高鹗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学者认为是当朝为了掩盖什么而有意为之,指派程伟元、高鹗进行的删改。虽然还不能肯定,但无论是何原因,删改后的《红楼梦》所呈现给读者的,绝不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
那么,我们要想弄明白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想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就应该以作者原创的作品为依据。而我们以往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程高本也混在其中。这对研究者的误导,是非常严重的。
2
讲法传道
慈悲之心
第二个误区,就是后四十回内容对研究者准确理解原作内涵施加的不良影响。这也是没有分辨清楚版本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出自曹雪芹、脂砚斋之手的作品就八十回。尽管可能存在着一个出于其他人之手的底本,但经过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又有脂砚斋加入评注的,就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的故事也许底本中就有,但曹雪芹与脂砚斋并没有纳入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知道,《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部作品的完成,前后用了大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只有八十回的原因绝不可能是遗漏,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这从与作品问世几乎同时代的读者戚蓼生那里可以得到佐证,其在《戚序本石头记》的序言中说“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作品的内容就到八十回了;二是他告诉读者不要遗憾故事本身的不完整,从作品中有所领悟才是重要的,因为那就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千万不要辜负了作者像菩萨一般的慈悲之心。
这就说明,曹雪芹、脂砚斋创作这部作品不是为了讲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而是借用小说这种形式在讲法传道。我们从脂砚斋的评注中更能得到直接的证明:“作者具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鼓词目之,则大罪过。”而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恰恰是在误导大家把它当小说去读。
3
重视不够
严重的阻碍
第三个误区,恐怕就是对脂砚斋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所说重视程度,不是说对脂砚斋其人没有作充分的考证和研究,而是对作品中评注的内容、对他的那些话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我们只把他的话当成了敲边鼓的艺术夸张,而没把其当作实实在在的真话去对待。
这对我们领会作品的深层内涵起到了严重的阻碍。须知“荒唐”的古意是广大而无边际,而不是现代汉语解释的什么“思想和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其与庄子以荒唐之言谬悠之说阐理论道一脉相承。
4
先入为主
旷世经典
再一个误区,可能也是最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先入为主的以无神论的观念在进行所谓的批判性研究。这等于我们是在一厢情愿的以自己的想法去臆断他人。对自己固有观念以外的内容主观的一概排斥。
如此研究,怎么可能准确领会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呢?这样研究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片面,越来越琐碎,越来越偏离作者的本意。而目前呈现的结果恰恰就是这样。
我自己曾经也只是在看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忽然意识到脂砚斋评语中隐含的深意,然后经过几年的反复细读慢品,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与《红楼梦》的本质区别。
不论从版本的演变过程,还是作品所表达的意蕴来说,真正出自曹雪芹、脂砚斋之手的作品就是八十回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小说只是它的表面形式,故事本身就象串起珍珠项链的那根线,线,并不值钱,真正的无价之宝,是那些珍珠。是正文与评语相辅相成,象一部相声作品中的逗哏和捧哏那样,共同营造出的意趣盎然的文字意象。而这意象中蕴含着不同层次的,丰富而又深邃的内涵。
不仅有大家从表面都能看到的文化百科,更隐含着人世的真相、生命的真正意义与归宿、末世的预言,以及对整个历史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否极泰来之后未来新纪元的美好,等等等等。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才是真正的旷世经典!!
【版权说明】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宋银拢
微信/ dongzhu1968
投稿 / 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