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印巴空战,巴基斯坦未经完全确认的空战胜利引出来新的一波轻视印度的风潮。

前段时间我发过一个微头条,引述海外媒体提出的印度对中国的挑战,从评论区看也是多数人一股脑的嘲笑和鄙视印度。



想起以前和公司一个法国同事聊天,他在中国工作了近十年会说一口相对来说比较流利的中文,就提到在中国歧视无处不在,中国人的歧视问题比西方严重的多,当时我也深表认同,关于这点我可能以后会单写文章谈。

所以不知何时起,网上歧视印度也成了一种主流,让我联想到当年在甲午战争前,清朝上上下下也曾歧视日本,认为日本不足为惧,曾搞出反攻日本本土的策略。

相关内容看我几年前写过的文章:

甲午战争时的国内媒体宣传

在我看来印度是中国是在不远的将来面对的最大的威胁之一。

首先中印间存在严重的地缘利益冲突。

从历史地位上讲中印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均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均想成为亚洲及至世界的领导者,自然一山不容二虎。



从历史宿怨上看1962年的中印冲突一直是印度的国耻,印度军队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一雪前耻。所以中印间2000多公里的边界一直无法正式勘定,领土争端一直悬而未决。



从地理位置上说印度坐拥印度洋,一直控制着中国的能源安全线和一带一路计划。而中国的青藏高原也居高临下的俯视着印度并控制着印度的水源。

最后双方还都有极强的国内分离势力和外部矛盾,例如中国有以印度为大本营的西藏分离势力,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问题及东部分离势力背后也有中国的影子。

所以中印间的地缘矛盾不可调和,这也是为什么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一直试图建立一个对印度的环形包围圈来遏制其势力的发展,一直在花大力气经营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和斯里兰卡的原因。

毛主席说过战略上可以藐视对手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印度的各种谣言,关于印度的讨论常常充斥着各种偏见和不实信息,印度被刻画为一个“落后”、“混乱”、“肮脏”的国家。针对前段时间龙象之争的那个微头条下的流言逐一驳斥下:

错误认识一:印度经济极为落后,GDP全是吹出来的。

这种说法严重低估了印度经济的规模和增长潜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印度2023年名义GDP为3.57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已超过它曾经的殖民主英国。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印度2023年GDP为13.03万亿美元,仅次于中国(33.01万亿美元)和美国(25.46万亿美元),远超日本和德国。2024年,IMF预测印度经济增速为6.8%,高于中国的4.8%,显示其强劲增长势头。



印度的经济优势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2023年印度数字经济规模达33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麦肯锡报告)。班加罗尔作为“亚洲硅谷”已经孕育了超过8000家初创企业。印度统一支付接口(UPI)2023年处理了1200亿笔交易,占全球数字支付交易量的近50%,远超中国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全球的份额。特别是印度裔高管在美国大型企业中的占比远高于华裔,会影响这些企业未来对印度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些数据表明,印度在科技、金融和消费市场的潜力并不弱于中国。

多数句许多人说印度把牛粪当GDP数据是造假,但实际牛粪计入GDP真实合理且被国际认可。牛粪作为畜牧业副产品以肥料、燃料和沼气的方式具有市场价值,符合国际GDP核算标准,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结构。在中国西藏也曾长期使用牛粪做燃料。

错误认识二:印度军事落后,毫无威胁

国内无脑粉红最爱嘲笑的就是印度军队装备庞杂,特别前两天发生的空战,连巴基斯坦都打不过,更无法和中国叫板。



根据2024年的数据,印度2023年军费开支为836亿美元,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活跃兵力约145万,战略核武库估计有164枚核弹头(SIPRI 2024年核武报告)。

而印巴之间如果爆发大规模冲突,决定作用是国力间的对抗。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低于印度,就像当年的清准战争,准格尔蒙古数次在战役级别中大败清军,但清军最终凭借国力耗死了准格尔,何况从历史上几次印巴冲突来看,最终的结果都是印军获胜。

至于中印边境间的对抗,虽然中国在边境有装备优势,但印度一边是平原地貌,其后勤补给天然优于中方,有顽强的对抗潜力。1962年中印之战印度最为意难平的就是中国见好就收并主动后撤的方式让印度吃亏后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错误认识三:印度社会种姓制度落后,社会一盘散沙,贫民占比高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极端贫困率从2011年的22.5%降至2022年的10.2%,约6亿人摆脱贫困。印度政府通过“数字印度”计划和“Aadhaar”生物识别系统,为12亿人提供了数字化身份认证,推动了金融包容性和社会福利覆盖。

种姓制度的影响虽未完全消除,但印度已经通过法律和政策禁止种姓歧视、并为低种姓提供教育和工作配额,已经显著削弱其负面影响,例如印度总理莫迪就是低种姓。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大城市里种姓制度已经基本接近消亡。2023年印度高等教育入学率达31%,女性入学比例从2010年的39%升至2022年的48%。这些进步显示印度社会在现代化和包容性方面的潜力。



此外,印度的人口红利是其长期优势。根据联合国2023年数据,印度人口14.26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达66%,拥有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而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让发展和消费潜力对比印度处于劣势地位。

多说一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它不会马上显现,但却是缓慢且几乎不可逆的影响所有行业。

目前生育率降低的影响仅仅初步开始影响母婴产业,例如妇产科由前几年的一床难求到现在许多小城镇的妇产科纷纷关门。而且2024开始许多私立幼儿园已经招不满孩子。

预计2028年开始小学招生开始减少,估计到2035年左右,绝大多数三线下城市乡村的小学会面临大规模关闭,因为前几年孩子多时为达到义务教育要求兴建了大量中小学,但接下来要重新洗牌。2040年前后大批高中和技校开始关门。预计2045年前后中国的民办大学和大专将招不到学生而大面积关停。

随着最具消费力的中青年人的减少,可能除了养老、医疗和殡葬行业外的一切市场从增量变为存量,内卷竞争会更加严重。

而且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年青人为了发展会继续向一二线城市聚集,三线以下城市和乡村将加速崩塌。

老龄化不是仅仅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缓慢的出现大量人口多时兴建但此后富余出来的无效资产,导致整个社会缓慢的失去生气。

生育率的降低不会导致亡国灭种,但会让整个社会向上发展的动力消失。



错误认识四:印度外交完全依附西方,没有国际影响力。

印度外交奉行左右逢源的“战略自主”策略。既是G20成员,也是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印度自2024年推动的“同一未来联盟”(OFA)倡议,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已覆盖63个国家。印度的“全球南方”倡议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竞争,目的是争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权。印度对非洲的“信贷额度计划”也已扩展至20个国家,显示其全球布局野心。

更重要的是印度对美国深化合作搞“印太战略”,但又与俄罗斯保持长期军贸和能源关系,以及对华竞争中的灵活性,表明其外交影响力不容小觑。

错误认识五:印度投资环境恶劣,投资印度必血本无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 年 4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印度是 “稳定的避难所”。这让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流入,仅2024-25 财年上半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 26%,达到 421 亿美元。自 2000 年以来,印度累计吸引 FDI 超过 1 万亿美元,其中近 69% 来自 2014 年莫迪政府上台后的十年。而且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国企业的项目,资本永远是最精明的。



此外印度的外汇流动性管控优于中国大陆,根据《外汇管理法》(FEMA),外资企业可通过股息、技术服务费、特许权使用费等合法渠道汇出利润,只需完成必要的税务申报和合规流程。所以虽然三星、大众等企业在印度经营时均面临过税务纠纷,但其在印度的业务仍正常运营,且在加大投资力度。印度政府这些年也通过 “商业改革行动计划”(BRAP)大幅提升了营商便利度。在2024年度的EIU营商环境排名中在改善最多的地区中排名第三,总体排名已跃居第51位超过中国。



从长期看,印度的人口红利、中产阶级崛起(2030 年预计达 6 亿)和数字化进程以及语言的便利性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全球资本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

当然印度不会形成类似于中国的完整产业链,因为印度在崛起中已经不再具备中国工业化崛起的条件,即全球化大潮下美欧对华完全开放了市场,但未来美欧日会更多考量供应链的可控性,以及AI 智能化下工业生产成本对人力的降低。

但无论如何正确认识印度的实力,既是对地缘政治现实的尊重,也是制定理性对策的前提。轻视对手只会导致战略误判,而摒弃偏见,客观分析才能帮助中国在复杂的中印关系中占据主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